home
search
標題大黃
來源玉叩齋
【內容】

今用大黃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 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黃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藥用大黃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乾燥根及根莖。前兩種習稱「北大黃」,後一種習稱「南大黃」。其中掌葉大黃和唐古特大黃(北大黃)主產於甘肅、青海以及西藏昌都、那曲和四川甘孜、阿壩等省區,以栽培為主。青海同仁、同德、貴德等縣所產者稱「西寧大黃」,甘肅祁連山、武威一帶所產者稱「涼州大黃」,甘肅銓水、禮縣、西固所產者稱「銓水大黃」。藥用大黃主產於四川、貴州、雲南、湖北等省,栽培或野生,產量相對較少,質量不及北大黃。

本草研究認為:從《神農本草經》開始,文獻所稱大黃幾乎都是蓼科Rheum屬掌葉組植物,但具體品種則因產地不同而異,其中掌葉大黃 Rheum palmatum及唐古特大黃Rheum tanguticum為主流品種,甘肅、青海以及四川北部是本品從古以來的道地產區。

【品種考訂】

大黃以色得名,《別錄》、《吳普》皆有別名「黃良」,《廣雅》云:「黃良,大黃也。」《神農本草經》列下品,謂其有「蕩滌腸胃,推陳致新」之功,又名「將軍」,陶弘景解釋說:「此藥至勁利……將軍之號,當取其駿快也。」《吳普本草》對大黃的植物形態有仔細描述:「二月卷生,生黃赤葉,四四相當,黃莖,高三尺許,三月華黃,五月實黑。三月采根,根有黃汁,切,陰乾。」陶弘景談到大黃藥材「好者猶作紫地錦色」,再結合《本草經》以來歷代醫方本草對大黃瀉下作用的強調,可以毫無疑問地肯定此種大黃是蓼科Rheum屬掌葉組植物,所含結合型蒽醌口服後具有接觸性瀉下作用。至於早期藥用大黃的具體來源,難于確指,但根據產地分析,今用三品種大致包括在內。

值得注意者,《新修》對大黃植物形態的描述十分另類,蘇敬云:「(大黃)葉子莖并似羊蹄,但粗長而厚,其根細者,亦似宿羊蹄,大者乃如碗,長二尺……幽、并已北漸細,氣力不如蜀中者。今出宕州,涼州、西羌、蜀地皆有。其莖味酸,堪生啖,亦以解熱,多食不利人。」按羊蹄為蓼科酸模屬植物Rumex japonicus Houtt.,葉形與今三種正品大黃差別甚大,尤其文中提到一種產於幽并(今河北、山西),而且「莖味酸,堪生啖,亦以解熱,多食不利人」的大黃,恐怕是波葉組的華北大黃Rheum franzenbachii Münt.或河套大黃Rheum hotaoense C. Y. Cheng et C. T. Kao,甚至有可能就是Rumex屬植物而被蘇敬誤認。儘管蘇敬的認識可能有誤,但唐代所用大黃仍主要以Rheum屬掌葉組植物為主,這由《本草拾遺》的記載可為證明:「大黃,用之當分別其力,若取和厚深沉能攻病者,可用蜀中似牛舌片緊硬者。若取瀉泄駿快,推陳去熱,當取河西錦文者。」其產蜀中似牛舌片者,當是今之南大黃一類,瀉下作用相對溫和,而「河西錦文」者,則是今之北大黃,瀉下力強。

此外,據《千金翼方》藥出州土記載,河東道的隰州(今山西省隰縣)、隴右道的廓州(今青海貴德縣)和劍南道的茂州(今四川省茂汶)三處產出大黃。從產地來看,隴右道廓州所出應是陳藏器言「河西錦文者」,疑即今之北大黃;劍南道茂州所出應是陳藏器言「蜀中似牛舌片者」,疑即今之南大黃;而河東道隰州所出當是蘇敬所說如羊蹄的波葉組的華北大黃一類。


圖1、圖考大黃
《證類》大黃條圖例簡略,無助于判斷品種,但其中《嘉祐》引《蜀本草》提到蜀大黃:「葉似蓖麻,根如大芋,旁生細根如牛蒡,小者亦似羊蹄。」又云:「高六七尺,莖脆。」(按此數句唐慎微引作「唐本云」,未知孰是。)此應指藥用大黃Rheum officinale。《本草圖經》提到的大黃種類更多,蘇頌云:「(大黃)今蜀川、河東、陝西州郡皆有之,以蜀川錦紋者佳,其次秦隴來者,謂之土蕃大黃。正月內生青葉,似蓖麻,大者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碗,長一二尺,傍生細根如牛蒡,小者亦如芋。四月開黃花,亦有青紅似蕎麥花者。莖青紫色,形如竹,二月八月采根,去黑皮,火干。又鼎州出一種羊蹄大黃,療疥瘙甚效。初生苗葉如羊蹄,累年長大,即葉似商陸而狹尖,四月內于押條上出穗五七莖,相合,花葉同色,結實如蕎麥而輕小,五月熟,即黃色,亦呼為金蕎麥,三月采苗,五月收實并陰乾,九月采根,破之亦有錦文,日乾之,亦呼為土大黃。」

文中葉似蓖麻而開黃花者,當為前面提到的蜀大黃,即藥用大黃Rheum officinale,而開青花似蕎麥花者,則為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及唐古特大黃Rheum tanguticum。至於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所出羊蹄大黃為Rumex屬植物。值得一提的是,南宋王介《履巉岩本草》卷中有川大黃,謂:「性涼,有小毒。大醫腫毒,不以多少,搗爛,敷貼患處。」但據其藥圖與Rheum屬植物全不相似,鄭金生先生將其考訂為土大黃Rumex madaio Mak.,應無問題。

此後明清主流本草如《品彙精要》、《本草蒙筌》、《本草綱目》、《植物名實圖考》等所收載大黃,皆與今用三種正品相合,其中《圖考》所繪,(圖1)葉形較接近于掌葉大黃。

【道地沿革】

早期大黃產地即有南北兩種,《吳普本草》云:「或生蜀郡北部,或隴西。」頗疑生蜀郡北部者為今之南大黃,即藥用大黃一類,而出隴西者為北大黃。《名醫別錄》只提到北大黃:「生河西山谷及隴西。」此外《水經注》卷13漯水注引《魏土地記》云:「代城東五十里有到剌山,山上有佳大黃也。」這與前面提到《千金翼方》藥出州土記載河東道隰州出大黃,《履巉岩本草》中的川大黃一樣,或為波葉組大黃,或為酸模屬植物,皆非正品大黃,可不必討論。

至於南北兩類大黃的優劣,歷代頗有分歧,《本草經集注》云:「今采益州北部汶山及西山者,雖非河西、隴西,好者猶作紫地錦色,味甚苦澀,色至濃黑。」陶弘景此句的意思是說,四川所出大黃質優者勉強能與西北產者相當,意即川產不及河西。《新修》的意見正好相反,蘇敬云:「陶稱蜀地者不及隴西,誤矣。」但蘇敬的看法亦非絕對,如前引陳藏器的觀點,兩類大黃各有其用,但若以瀉下作用來衡量,河西錦文者顯然強于蜀中似牛舌片者。而宋代蘇頌的看法則與《新修》相同,認為蜀川錦紋者優于秦隴來者,引文見前。

直到明清,關於南北大黃的優劣仍然分為兩派,《本草蒙荃》云:「形同牛舌,產自蜀川,必得重實錦紋,勿用輕鬆朽黑。」《本草綱目》則說:「今人以庄浪出者為最,庄浪即古涇原隴西地,與《別錄》相合」,則以今甘肅庄浪所產大黃為最優。《植物名實圖考》云:「今以四川產者為良」,《藥物產出辨》謂:「最上等產四川汶縣、灌縣,陝西興安、漢中。」

結合品種變遷與產地沿革研究,建議南大黃(藥用大黃)以四川為道地產區,而北大黃(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則以甘肅、青海為道地。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