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標題天門冬
來源玉叩齋
【內容】

今用天門冬為百合科植物天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 (lour.) Merr.的乾燥塊根。天冬主產於貴州湄沄、赤水、望漠,四川內江、瀘州、樂山,重慶涪陵,廣西百色、羅城,浙江平陽、景寧,雲南巍山彝族自治縣、賓川等省區,此外陝西、甘肅、安徽、湖北、湖南、河南、江西亦產。其中云貴川所出者多在四川集散,故有「川天冬」之稱,而產出量以貴州最大,故現代多將本品的道地產區確定為貴州。


天門冬原植物

天門冬古繪圖
本草研究認為:天門冬即《爾雅》之「顛蕀」,從古以來百合科Asparagus屬植物一直是藥用主流品種,但來源相當複雜,今之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被確定為正品恐與大宗產區的栽培習慣有關。從此品種的分佈和栽培歷史來看,確應以貴州、四川為道地產區。

【品種考訂】

《說文》:「蘠,蘠蘼,虋冬也。」《爾雅》同。《山海經﹒中山經》云:「東北五百里,曰條谷之山,其木多槐桐,其草多芍藥、虋冬。」郭璞註:「《本草經》曰,虋冬一名滿冬,今作門,俗作耳。」按《本草經》天門冬與麥門冬為兩物,皆未見「一名滿冬」之別名,故郝義行《爾雅義疏》認為「蘠蘼,虋冬」實指薔薇,與天、麥門冬無關,據其所說,則天、麥門冬不當寫為天、麥虋冬也,今考《武威漢代醫簡》中亦寫作「門冬」,可為證明。至於李時珍云:「草之茂者為虋,俗作門,此草蔓茂,而功同麥門冬,故曰天門冬。」其說有誤。

《爾雅﹒釋草》別條有云:「髦,顛蕀。」郭注云:「細葉有刺,蔓生,一名商蕀。《廣雅》云女木也。」檢《廣雅》云:「顛棘,女木也。」《廣雅疏證》:「《御覽》引孫炎注云:一名白棘。《神農本草》云:天門冬一名顛勒。勒、棘,古同聲,顛勒之作顛棘,若小雅斯干,如矢斯棘,《韓詩》棘作朸矣。《名醫別錄》云:營實,一名牛勒,一名山棘。亦與此同也。」據《本草經》天門冬「一名顛勒」,陶弘景引《博物誌》云:「天門冬,逆捋有逆刺。若葉滑者,名絺休,一名顛棘,可以浣縑素,白如絨,金城人名為浣草,擘其根,溫湯中挪之,以浣衣勝灰。此非門冬,相似爾。」又引《桐君藥錄》云:「葉有刺,蔓生,五月花白,十月實黑,根連數十枚。」儘管《博物誌》說浣草非天門冬,陶弘景云:「按如此說,今人所採,皆是有刺者,本名顛勒,亦粗相似,以浣垢衣則淨。」又說:「如此殊相亂,而不復更有門冬,恐門冬自一種,不即是浣草耶。」但事實上,張華、陶弘景所稱的這種能浣衣的植物,很可能就是今百合科Asparagus屬植物,此屬植物的根富含甾體皂苷,具有降低水溶液表面張力作用,能使水溶液經振搖後產生大量而持久性的泡沫,古人正是利用此性質來浣衣。相對而言,《新修》所說更為合理:「此有二種,苗有刺而澀者,無刺而滑者,俱是門冬。俗云顛刺、浣草者,形貌名之,雖作數名,終是一物。二根浣垢俱淨,門冬、浣草,互名之也。」但各書所指具體植物種,實未可知。其中有刺者或許即是今之正品天門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至於無刺者則恐為密齒天門冬Asparagus meioclados Levl.之類。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記載中,天門冬因其塊根形狀與百部相似,雖二者滋味有別,地上部分亦有不同,但仍有混淆,陶弘景說:「又有百部,根亦相類,但苗異爾。」百部條陶云:「山野處處有之,根數十相連,似天門冬而苦強。」此前葛洪也注意到天門冬與百部的混亂,《抱朴子內篇﹒仙藥》云:「楚人呼天門冬為百部,然自有百部草,其根俱有百許,相似如一也,而其苗小異也。真百部苗似拔揳,唯中以治咳及殺虱耳,不中服食,不可誤也。」 《本草拾遺》亦云:「天門冬,陶云百部根亦相類,苗異爾。按天門冬根有十餘莖,百部多者五六十莖,根長尖,內虛,味苦,天門冬根圓短實潤,味甘不同,苗蔓亦別。如陶所說,乃是同類。今人或以門冬當百部者,說不明也。」這種混亂一直沿襲至宋代,在《證類》6幅天門冬藥圖中,「兗州天門冬」恐即百部科植物蔓生百部Stemona japonica(Bl.)Miq.,或同屬對葉百部Stemona tuberosa Lour.,而百部條所繪「峽州百部」則接近于羊齒天門冬Asparagus filicinus Buch.-Ham.ex D.Don。據謝宗萬先生調查,在雲南、四川個別地區早有將羊齒天門冬作百部用的情況,別名「滇百部」、「小百部」,可見天冬與百部之間一直存在品種混淆。

《本草圖經》描述天冬:「春生藤蔓,大如釵股,高至丈餘。葉如茴香,極尖細而疏滑,有逆刺,亦有澀而無刺者,其葉如絲杉而細散,皆名天門冬。夏生細白花,亦有黃色者。秋結黑子,在其根枝旁。入伏後無花,暗結子,其根白或黃紫色,大如手指,長二三寸,大者為勝,頗與百部根相類。」蘇頌所描述的固然是Asparagus屬植物,但所繪6幅植物圖,「兗州天門冬」為百部科植物;「西京天門冬」為雙子葉植物,即《圖經》提到的「洛中出者,葉大干粗,殊不相類」,據《常用中藥材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南方協作組第四冊)考證,懷疑為五加科Aralis屬植物,估計為當時的誤用品種。其餘4種天門冬或皆是Asparagus屬,但形態特徵均不符合今用正品之天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其中梓州天門冬似為羊齒天門冬Asparagus Filicinus,而建州天門冬近于攀援天門冬Asparagus brachyphyllus Turcz.,至於溫州、漢州天門冬則難訂品種。

明《救荒本草》中的天門冬亦非正品,當是同屬石刁柏Asparagus officinalis L.一類。《綱目》的記載更加含混,無助于判斷品種,《植物名實圖考》雖提到天門冬有大小兩種,但所附兩圖亦不能肯定便是今用天門冬正品。

綜上分析我們認為,歷代文獻所載天門冬一直以Asparagus屬植物為主流,但來源複雜,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被確定為正品恐與大宗產區的栽培習慣有關。

【道地沿革】

Asparagus屬植物分佈較廣,本屬多種植物的塊根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都可能作為天門冬入藥,此正如《本草圖經》所說「今處處有之」,但因各地品種不同,故早期歷史記載一般不宜作為今用品種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的道地依據。這種混亂甚至延續至晚近,如《藥物出產辨》說「以產四川為上」,而民國29年(1940)陝西西京市(西安市)國藥商業同業公會《藥材行規》之天門冬條則說:「各地均產,浙東為佳」。現代一般根據本種的分佈和栽培歷史,將貴州、四川確定為道地產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