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標題黃連
來源玉叩齋
【內容】

今用黃連為毛莨科植物黃連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葉黃連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和云連Coptis teeta Wall.的乾燥根莖,以上品種在商品上依次稱為「味連」、「雅連」和「云連」。味連又分南岸連與北岸連兩類,南岸連主產於重慶石柱、南川,湖北來風、恩施、建始、利川、宣恩等地,北岸連主產於重慶城口、巫山、巫溪,湖北房縣、巴東、竹溪等地,此外陝西、湖南、貴州、甘肅亦產。雅連主產於四川峨眉、洪雅、樂山、雷波等地。云連主產於雲南得欽、維西、騰沖、碧江等地。

本草研究認為:古用正品黃連幾乎都是毛莨科Coptis屬植物,雖然川產黃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但六朝至北宋初,因本草家主張黃連當以節若連珠者為上,故短萼黃連Coptis chinensis Franch. var. brevisepala W. T. Wang et Hsiao成為藥用主流品種,并以安徽宣城為道地產區,到宋代川產的雅連、味連始逐漸恢復正品地位。至於云連,始載于《滇南本草》,野生云連一直是地方習用品,產量較小,一般認為效力不及川產。

【品種考訂與道地沿革】

黃連始載于《本草經》,一名王連,《廣雅》:「黃連,王連也。」《本草綱目》釋其名曰:「其根連珠而色黃,故名。」據《本草經》云:「久服令人不忘」,陶云:「道方服食長生」,故劉宋王微《黃連贊》有云:「縉云昔御,飛蹕上旻」,《後漢書﹒方術列傳》注引《漢武帝內傳》云:「封君達,隴西人,初服黃連五十餘年。」後世黃連主要用於中焦濕熱,腸澼下利,少有言及其補益功效者。

古用正品黃連幾乎都是毛莨科Coptis屬植物,但因本草中形態描述一般比較簡略,圖例也嫌粗糙,只能根據產地大致推斷品種,故黃連「品種考訂」與「道地沿革」合併為一條。

漢晉之際巴蜀是黃連的主要產地,《范子計然》云:「黃連出蜀郡,黃肥堅者善。」晉左思《蜀都賦》云:「風連莚蔓于蘭皋」,風連即黃連,莚蔓即蔓延,形容黃連生長茂盛,劉逵註:「風連出岷山,一曰出廣都山」,廣都在今四川雙流縣。《別錄》也提到:「黃連生巫陽川谷及蜀郡、太山。」太山產者品種未知,巫陽是今重慶巫山,所出黃連當是Coptis chinensis,而蜀郡所出,應以Coptis deltoidea為主。

但從陶弘景開始直至唐末宋初,更提倡南方所出黃連,《集注》云:「今西間者色淺而虛,不及東陽、新安諸縣最勝。」《新修》雖作調和之論云:「蜀道者粗大節平,味極濃苦,療渴為最。江東者節如連珠,療痢大善,今澧州者更勝。」但據《千金翼方﹒藥出州土》,出黃連者江南東道之婺州、睦州、歙州、建州,江南西道之宣州、饒州,劍南道之柘州,除柘州在今四川理縣外,其餘皆在南方。又據《新唐書﹒地理志》土貢黃連的州郡有六,幾乎都在南方,計有處州縉云郡(今浙江麗水)、婺州東陽郡(今浙江金華)、宣州宣城郡(今安徽宣城)、歙州新安郡(今安徽徽州)、辰州盧溪郡(今湖南沅陵)、施州清化郡(今湖北恩施)。其他唐五代其他本草文獻也主張南方產者為優,《四聲本草》云:「黃連今出宣州絕佳,東陽亦有,歙州、處州者次。」就連《蜀本草》也說:「苗似茶,花黃叢生,一莖生三葉,高尺許,冬不凋。江左者節高若連珠,蜀都者節下不連珠。今秦地及杭州、柳州者佳。」

以上地名中,除施州清化郡所出可能為Coptis chinensis,劍南道柘州所出可能為Coptis deltoidea,或峨眉野連Coptis omeiensis (Chen) C. Y. Cheng外,南方出者則非此數種。我們注意到,陶弘景特別強調黃連藥材「用之當布裹,挼去毛,令如連珠」,《新修》、《蜀本草》皆說南方所出「節若連珠」,而以蜀川產者無連珠為遺憾,換言之,當時乃以黃連根莖是否呈連珠狀,作為質量判斷的標準,或許陶、蘇等人覺得根黃色、連珠狀更能符合「黃連」命名的本意吧。這種節若連珠的黃連實為今華東地區所稱的「土黃連」,原植物為短萼黃連Coptis chinensis Franch. var. brevisepala W. T. Wang et Hsiao。

這種以連珠存在與否判斷黃連優劣的標準,在宋代依然存在,但逐漸淡化,四川黃連地位有所提高。《開寶本草》尚以宣州所出「九節堅重相擊有聲者為勝」,《圖經》也說「今江、湖、荊、夔州郡亦有,而以宣城者為勝,施、黔者次之。」但據《太平寰宇記》四川土貢黃連的州縣明顯增多,計有雅州、柘州、榮州、利州、渠州、忠州6地,而且涵蓋了今雅連、味連的正宗產地,至於南方黃連僅見於宣州,顯然,此時川產黃連的地位開始得到恢復。

《品彙精要》于黃連無所發明,《本草蒙筌》則兼收宣連與川連,有云:「宣連出宣城,肥粗苗少,川連生川省,瘦小苗多。并取類鷹爪連珠,不必分地土優劣。」有趣的是,《蒙筌》將《證類》「澧州黃連」藥圖改標題為「雅州黃連」,這代表對雅連正品地位的認可。《綱目》乃正式以蜀川所出為道地,李時珍云:「黃連,漢末李當之本草惟取蜀郡黃肥而堅者為善,唐時以澧州者為勝,今雖吳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者為良,藥物之興廢不同如此。大抵有二種,一種根粗無毛有珠,如鷹雞爪形而堅實,色深黃,一種無珠多毛而中虛,黃色稍淡,各有所宜。」按李所說,前者當為味連,而後者則為雅連。

云連見於《滇南本草》:「滇連,一名云連,人多不識,生禹山,形似車前,小細子,黃色根,連成條狀。」按禹山在今雲南省昆明市境內,其品種當為毛茛科植物云連Coptis teeta Wall.。從歷史來看云連應是地方習用品,產量較小,內地本草偶然使用,如《本草從新》卷1提到雲南連次于雅州黃連。至於《雲南通志》卷27提到:「黃連,麗江、開化者佳」,據《滇南本草》整理者研究認為,麗江、開化所出不是云連,而是毛茛科植物多葉唐松草Thalictrum foliolosum DC.。

此後的本草方書皆以川產雅連、味連為道地,間有提到云連者,如《藥物出產辨》云:「川黃連產雅州及峨眉山等處。產雲南者為云連。」《增訂偽藥條辨》也說:「黃連種類甚多,隨地皆產,且有野生種植之別,惟四川野生者多佳品,為治療上之要藥。」至於各地俗稱之「土黃連」,則來源複雜,如《滇南本草》之土黃連為小檗科小檗屬植物昆明小檗Berberis ferdinandi-coburgii Schneid.或粉葉小檗Berberis pruinosa Franch.,《植物名實圖考》及《本草綱目拾遺》中的土黃連似為短萼黃連,謝宗萬先生曾有專題研究,此不贅敘。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