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標題鬱金、薑黃、莪朮、片薑黃
來源玉叩齋
【內容】

今用鬱金為薑科植物溫鬱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薑黃Curcuma longa L.、廣西莪朮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或蓬莪朮Curcuma phaeocaulis Val.的乾燥塊根,前兩者分別的塊根習稱「溫鬱金」和「黃絲鬱金」,其餘按性狀不同習稱「桂鬱金」或「綠絲鬱金」;薑黃為植物薑黃Curcuma longa L.的乾燥根莖;莪朮為蓬莪朮 Curcuma phaeocaulis Val.、廣西莪朮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或溫鬱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的乾燥根莖,商品中三種根莖分別習稱為「文朮」、「桂莪朮」和「溫莪朮」;片薑黃為溫鬱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的乾燥根莖,冬季莖葉枯萎後採挖洗淨,除去鬚根,趁鮮縱切厚片,曬乾即得。在商品上黃絲鬱金主產於四川雙流和樂山地區;溫鬱金主產於浙江瑞安、溫州;桂鬱金主產於廣西南寧、柳州、合浦及廣東的部分地區;綠絲鬱金主產於四川雙流、崇州、新津等地。薑黃主產於四川犍為、樂山、井研、雙流、新津、溫江崇州等地,福建武平、龍岩,廣東佛山、花縣、番禺,江西鉛山等地,廣西、湖北、陝西、台灣、雲南等地亦有產出。莪術中文朮主產於四川犍為、沐川、樂山、雙流、新津、崇州,福建建陽、安樂等地;桂莪朮主產於廣西上思、貴縣、橫縣、大新、邕寧等地;溫莪朮主產於浙江瑞安、溫州等地。片薑黃的產地同于溫莪朮。

本草研究認為:(1)清代以前,藥用鬱金以川產薑黃Curcuma longa的根莖為正品,由於清代三藩之亂,其他地區所產同屬其他植物也充作鬱金,藥用部位逐漸由根莖變為塊根,其後因為國家藥典的規定,鬱金遂由單一來源品種變為多基源品種。鬱金古以川產為道地,清代改為多來源以後,四川、浙江、廣西皆有產出。(2)唐宋時期藥用薑黃可能以溫鬱金Curcuma wenyujin的根莖為主流,明代開始乃將Curcuma longa的主根莖稱為片子薑黃,至清代則主要以Curcuma longa的主、側根莖作薑黃用。清代以來以川產為道地,並有川薑黃之稱。(3)唐代的官方本草并不認為莪朮是單獨一味藥物,陳藏器因誤認老薑為薑黃,遂將《新修本草》中作薑黃使用的Curcuma wenyujin等植物稱為「蒁」或「蓬莪蒁」,宋代本草接受了陳藏器的看法,於是Curcuma wenyujin與Curcuma kwangsiensis成為莪朮藥用的主流,其後Curcuma phaeocaulis等同屬植物也作為莪朮入藥。故後世莪朮以浙江、廣西產者為道地。(4)至於片薑黃,其來源有二,Curcuma wenyujin因曾經是薑黃的正品來源,後雖改以莪朮入藥,但仍將其根莖的縱切片稱為片薑黃,這種情況可能明代就已發生,而切片的Curcuma longa雖也稱片薑黃或片子薑黃,但民國後已不再作片薑黃入藥。片薑黃的產地以浙江為正宗。

【品種考訂】

今用鬱金、薑黃、莪朮、片薑黃藥材,其各自來源植物頗多交錯,茲據《中國藥典》表列如下:

  鬱金 薑黃 莪朮 片薑黃
溫鬱金 Curcuma wenyujin 塊根   根莖 根莖縱切片
薑黃 Curcuma longa 塊根 根莖    
廣西莪朮 Curcuma kwangsiensis 塊根   根莖  
蓬莪朮 Curcuma phaeocaulis 塊根   根莖  
中醫功效 辛、苦,寒。歸肝、心、肺經。行氣化瘀,清心解鬱,利膽退黃。用於經閉痛經,胸腹脹痛、刺痛,熱病神昏,癲癇發狂,黃疸尿赤。 辛、苦,溫。歸脾、肝經。破血行氣,通經止痛。用於胸脅刺痛,閉經,癥瘕,風濕肩臂疼痛,跌扑腫痛。 辛、苦,溫。歸肝、脾經。行氣破血,消積止痛。用於癥瘕痞塊,瘀血經閉,食積脹痛;早期宮頸癌。 辛、苦,溫。歸肺、脾經。破血行氣,通經止痛。用於血滯經閉,行經腹痛,胸脅刺痛,風濕痺痛,肩臂疼痛,跌扑損傷。

從表不難看出,鬱金、薑黃、莪朮、片薑黃之間在植物來源及中醫功效上含混之處甚多,原因需具體分析。

鬱金正寫作「鬱金」,《周禮》春官有鬱人,「鬱人掌祼器。凡祭祀賓客之祼事,和鬱鬯以實彝而陳之。」註:「筑鬱金,煮之以和鬯酒。」鄭玄云:「鬱,草名,十葉為貫,百二十貫為筑,以煮之鐎中,停于祭前。鬱為草若蘭。」這種「鬱金」究係何物,歷代註疏異說紛呈,難有定論,《詩經》中的一些線索或許對鬱金品種推定提供幫助。《大雅﹒江漢》有「厘爾圭瓚,秬鬯一卣,告于文人」之句,「秬鬯」注家或釋為黑黍釀酒而摻以鬱金之草,此說亦有爭議,而《大雅﹒旱麓》云「瑟彼玉瓚,黃流在中」,此「黃流」為鬱金所染,諸家無異詞,這一染料恐來源於薑科Curcuma屬植物根及根莖所含黃色素,故知早期鬱金必是此屬植物。

又據《說文》云:「一曰鬱鬯,百草之華,遠方鬱人所貢芳草,合釀之以降神。鬱,今鬱林郡也。」即這種「鬱」似非中土所有,而是遠方入貢,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的解釋最為合理:「許意古書云鬱人所貢,即今鬱林郡地之人也。」復考酈道元注《水經》鬱水條亦云:「鬱,芳草也,百草之華煮以合釀黑黍,以降神者也。或說今鬱金香是也。一曰鬱人所貢,因氏郡矣。」即謂鬱金為鬱林郡所出,其地在今廣西玉林地區,所出品種當是主要分佈在兩廣的Curcuma屬植物,這可能是最早的鬱金。

或許是產於邊遠地區的緣故,唐代以前的本草中沒有見到Curcuma屬植物的記載,而在漢唐之間「鬱金」這個名詞被佛經翻譯者確定為梵語茶矩磨的對譯,《翻譯名義集》中說到:「茶矩磨,此云鬱金。」而茶矩磨究竟是何種植物大致有兩種看法:(1)《玉燭寶典》引《南州異物誌》云:「鬱金香,唯罽賓國人種之。先取以上佛寺,積日乃糞去之。然後賈人取之。鬱金色正黃,而細與扶容里披蓮者相似,所以香禮酒,郁花也。」此條《梁書﹒中天竺國傳》、《太平御覽》皆作「鬱金」,從顏色及花形描述來看應該是指Tulipa gesneriana L.。此外,如《藝文類聚》引晉左芬《鬱金頌》云:「伊此奇草,名曰鬱金,越自殊域,厥珍來尋,芬香酷烈,悅目欣心。」所詠嘆的恐怕也是Tulipa gesneriana。(2)《唐會要》卷100說:「貞觀二十一年,伽毘國獻鬱金香,葉似麥門冬,九月花開,狀如芙蓉,其色紫碧,香聞數十步,華而不實,欲種取其根。」美國漢學家愛德華﹒謝弗在《唐代的外來文明》中將這種鬱金香解釋為鳶尾科的西紅花Croeus sativus L.,(吳玉貴的翻譯本仍將之稱為鬱金香,似不妥當,毛民《榴花西來》對此專門提出批評。)證以陳藏器說鬱金香「花如紅藍花」,則以鬱金香為西紅花之說不為無因。不論如何,漢唐之間鬱金或鬱金香決不是指薑科Curcuma屬植物。

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周禮》、《詩經》中提到的「鬱金」一直沒有被收載入本草,直到唐代或稍早舶來一種被稱為「蒁」或者「荗」的馬藥以後,本土及進口的薑科Curcuma屬植物才進入本草家的視野,《新修本草》正式收載鬱金、薑黃,作為《新修》的補充,陳藏器《本草拾遺》又增添了蓬莪荗。以下依次討論此三種藥物及稍晚出的片薑黃的名實問題。

1、鬱金

前面提到的兩廣所出Curcuma屬植物或許是漢代及漢以前作色素或食品添加劑的鬱金品種,但此時期并無藥用記載,《新修》始全面描述鬱金的性味功用:「味辛、苦、寒,無毒。主血積下氣,生肌止血,破惡血,血淋尿血,金瘡。」據蘇敬說,鬱金來源有二,一出蜀地,一產西戎,出西戎者「馬藥用之,破血而補,胡人謂之馬蒁。」馬蒁將在後文莪朮條中繼續討論,此處只談出蜀地的鬱金。

《新修》云:「此藥苗似薑黃,花白質紅,末秋出莖心,無實,根黃赤。取四畔子根去皮火干之。」當時似乎特別強調鬱金的顏色,故《石藥爾雅》記其別名「黃郁」。這種鬱金花序于秋末從葉鞘中央抽出,主產於四川,色黃,其原植物應該是今天的薑黃Curcuma longa,藥用部位按謝宗萬先生的意見大約是側根莖,而非今用之塊根,不過本經說「四畔子根」,似也不排除用塊根的可能。

宋明時期大致也遵用蘇敬的意見,以川產Curcuma longa為佳。《本草圖經》云:「今廣南、江西州郡亦有之,然不及蜀中者佳,四月初生,苗似薑黃,花白質紅,末秋出莖心,無實,根黃赤。取四畔子根去皮火干之。」《本草衍義》謂:「鬱金不香,今人將染婦人衣最鮮明,然不耐日炙。染成衣則微有鬱金之氣。」《本草蒙荃》云:「色赤兼黃,生蜀地者勝。體圓有節,類蟬肚者真。」《本草綱目》說:「鬱金,其苗如姜,其根大小如指狀,長者寸許,體圓有橫紋如蟬腹狀,外黃內赤,人以浸水染色,亦微有香氣。」這些記載均指向Curcuma longa這一植物種,而《綱目》說「體圓有橫紋如蟬腹狀」,則更可能是主根莖而非塊根。

儘管可以說Curcuma longa的主、側根莖是明代以前藥用鬱金的主要來源,但即使在唐代,也有同屬其他一些植物作鬱金使用,如《新修》提到:「嶺南者有實,似小豆蔻,不堪啖。」此處蘇敬沒有說清楚究竟是嶺南之鬱金不堪啖,還是似小豆蔻的鬱金果實不堪啖,不過,《證類》卻沒有描繪川鬱金的藥圖,而畫了一幅潮州鬱金,(圖1)這大約就是蘇敬說「不 堪啖」者。此圖不能判斷品種,但是Curcuma屬植物應該沒有問題,而圖中所突出的的確是根莖而非塊根,這可證明謝先生對鬱金藥用部位的判斷。

鬱金何以在清代由原來的單一品種變為多基源品種呢?《增訂偽藥條辨》中的解釋最有道理,曹炳章云:「鬱金山草之根,野生也。兩廣、江西咸有之,而以蜀產者為勝。上古不甚重,用以治馬病,故又名馬蒁,因其形像莪蒁也。自唐以後始入藥料,治血證有功,本非貴重之品。清初吳亂未靖時,蜀道不通,貨少居奇,致價數倍,甚則以薑黃輩偽之者。然其形銳圓,如蟬腹狀,根杪有細須一縷,如菱臍之苗,長一二寸,市人因呼金線吊蝦蟆、蟬肚鬱金是也。其皮黃白,有皺紋,而心內黃赤。剉開儼然兩層,如井欄,產四川重慶。惟本年生者嫩小而黃,若遺地未采,逾年而收,則老而深黯色,如三七狀,為老廣鬱金。然老鬱金治血證,化瘀削積之力勝于嫩者,若開鬱散痛,即嫩黃者亦效。乃近年傳黑者為野鬱金,黃者為假,并誤其為薑黃,殊不知此物本是野生。若薑黃皮有節紋,肉色深黃無暈,蓬蒁色黑無心,最易辨也。然老鬱金雖產四川,近今名稱廣鬱金。所謂川鬱金,乃溫州產也,色黯黑,形扁亦有心,惟不香耳。」其中涉及關鍵的原因是清初三藩之亂,蜀中藥物不能及時送達省外,於是各地代用品紛紛出籠,這些代用品原先或是地方習用品,或是藥材薑黃、莪朮的來源,此時都改作鬱金入藥,今用之所謂溫鬱金、黃絲鬱金、桂鬱金、綠絲鬱金,乃至白絲鬱金、黃白絲鬱金等規格品種,大約就是這樣來的。

鬱金入藥部位的變更也發生在清代,《植物名實圖考》云:「鬱金,其生蜀地者為川鬱金,以根如螳螂肚者為真,其用以染黃者則薑黃也。」句中「螳螂肚」應是塊根的特徵,而把能染黃的根莖作為薑黃,這已與今天藥用情況一致。鬱金改用塊根入藥,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一者藥材商人炒作的需要,如曹炳章提到的「金錢吊蝦蟆」、「蟬肚鬱金」之類,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避免與薑黃藥材在藥用部位上發生衝突。

2、薑黃

薑黃亦見於《新修本草》,記載功效云:「味辛、苦,大寒,無毒。主心腹結積,疰忤,下氣破血,除風熱,消癰腫,功力烈于鬱金。」有註釋說:「葉、根都似鬱金,花春生於根,與苗并出,夏花爛,無子。根有黃、青、白三色,其作之方法與鬱金同爾。西戎人謂之蒁藥。其味辛少苦多,與鬱金同,惟花生異耳。」從功效看,《新修》將薑黃藥性定為大寒,這與本經說「功力烈于鬱金」正合。而薑黃的原植物按蘇敬的意思,決不是植物鬱金(Curcuma longa)的某一部分,而是同屬另一些植物,至於再次提到西戎人的「蒁藥」,仍留待莪朮條討論。

蘇敬說薑黃根有黃、青、白三色,這可能包括了多種植物,《本草圖經》進一步描述說:「葉青綠,長一二尺許,闊三四寸,有斜紋如紅蕉葉而小,花紅白色,至中秋漸凋,春末方生,其花先生,次方生葉,不結實。根盤屈,黃色,類生薑而圓,有節。或云真者是經種三年以上老薑,能生花,花在根際,一如蘘荷,根節堅硬,氣味辛辣,種姜處有之。八月采根,切片暴干。」這應是Curcuma屬中先花後葉,花生於根的品種,最符合此標準的應該是溫鬱金Curcuma wenyujin,這大約是蘇敬說根為黃色者。此外,根斷面灰綠色的蓬莪朮Curcuma phaeocaulis和斷面近白色的廣西莪朮Curcuma kwangsiensis、川鬱金Curcuma chuanyujin C.K.Hsieh et H.Zhang,可能都包括在唐宋薑黃品種之中。

如果恪守蘇敬、蘇頌薑黃「花春生於根」的說法,則花生於莖心的Curcuma longa應該排除在外,但《證類》所圖的宜州薑黃卻又花從莖心抽出,(圖2)謝宗萬先生懷疑此即Curcuma longa,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但明代逐漸將此種稱為「片子薑黃」,《本草綱目》云:「近時以扁如乾薑形者,為片子薑黃,圓如蟬腹形者,為蟬腹鬱金,并可浸水染色。」按李時珍的意思,Curcuma longa根莖之形態飽滿如蟬腹者乃作鬱金用,而根莖形如乾薑者則切片作「片子薑黃」,這種「片子薑黃」在當時是否等同于薑黃亦不得而知,但已為清代以此種的根莖為薑黃埋下了伏筆。

《植物名實圖考》薑黃條云:「薑黃《唐本草》始著錄,今江西南城縣里(龜+灬)都種之成田,以販他處染黃,其形狀似美人蕉,而根如姜,色極黃,味亦微辛。」鬱金條吳說「其用以染黃者則薑黃也。」此可見清代所用薑黃以Curcuma longa為主流。但除此種外,也有其他品種混雜其間,《增訂偽藥條辨》云:「子薑黃,福建邵武出者色黃,皮黃黑色,有節,皺紋者佳。四川產者名川黃,略次。江南、北地產者色深黃,作顏料用之。廣西柳州產者,形似蟬肚,色深黃兼黑者次,作香料用之。」

關於薑黃的藥性必須有所說明,蘇敬謂鬱金性寒,薑黃與鬱金同效而強,故標大寒,陳藏器不以蘇說為然,定薑黃藥性為溫,《本草拾遺﹒解紛》云:「蒁味苦,色青。薑黃味辛,溫,無毒,色黃,主破血下氣。溫,不寒。鬱金味苦,寒,色赤,主馬熱病。三物不同,所用各別。」薑黃性溫之說頗為後世遵從,《日華子本草》言「薑黃,熱,無毒」,直至今日,《中國藥典》亦以薑黃藥性為溫。

事實上,薑黃性溫之說乃陳藏器誤會老薑為薑黃,因姜性溫熱,遂說薑黃亦溫,陳云:「薑黃真者,是經種三年已上老薑,能生花,花生根際,一如蘘荷,根莖堅硬,氣味辛辣。種姜處有之,終是難得。性熱不冷,本經云寒,誤也。」這種以老薑冒充薑黃的情況宋代亦有,蘇頌云:「都下近年多種姜,往往有薑黃生賣,乃是老薑。」但這些只都是薑黃的偽品而已,焉能據乾薑、生薑的藥性來推演薑黃的藥性,試想今天以Curcuma longa的塊根為鬱金,根莖為薑黃,所含成分基本類似,居然一寒一熱,實在荒謬。

3、莪朮

儘管《本草拾遺》首次正式記載蓬莪荗,而此前蘇敬在鬱金、薑黃條已經兩次提到此物,即上文所說的「馬蒁」與「蒁藥」。「蒁」或者「蓬莪荗」名稱來歷不詳,《本草拾遺》又說「一名蓬莪,黑色。二名蒁,黃色。三名波殺。」包括「波殺」在內,這幾種名字恐怕都是一種中亞語言的音譯,且存疑待考。

先看蘇敬的觀點,「鬱金,胡人謂之馬蒁」,「薑黃,西戎人謂之蒁藥」,即蘇敬認為鬱金、薑黃西域人視為一物,換一種說法,甚至可以說蘇敬認為「蒁」是鬱金、薑黃的統稱,這就可以解釋何以《新修本草》沒有為蓬莪荗單列一條。無獨有偶,唐代翻譯的佛經中,也有以薑黃、鬱金為一物的說法,稍不同者薑黃往往被稱為「黃姜」, 如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提到:「云何根藥,謂香附子、菖蒲、黃姜、生薑、白附子。」寶思惟譯《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有鬱金根,小字註釋「一名黃姜」。據陳明先生在《殊方異藥──出土文書與西域醫學》中解釋,黃姜即薑黃,菩提流志譯《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三昧眼藥即作「橿黃」,梵語haridra,漢譯訶栗陀羅。

陳藏器反對蘇敬以「蒁」總括鬱金、薑黃的觀點,根本原因是陳誤以薑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根莖作為薑黃,這樣蘇敬原作為薑黃入藥的Curcuma wenyujin等植物就無法安排,於是陳藏器將這些植物統統視為「蒁」,由此可以理解《本草拾遺》在薑黃條下的論述:「(薑黃)破血下氣,西番亦有來者,與鬱金、蒁藥相似,如蘇所附,即是蒁藥而非薑黃,蘇不能分別二物也。又云:蒁,味苦溫,主惡氣疰忤,心痛,血氣結積。蘇云薑黃是蒁,又云鬱金是胡蒁,夫如此,則三物無別,總稱為蒁,功狀則合不殊。」

《千金方》、《外臺秘要》都遵從蘇敬的看法,沒有使用蓬莪朮,宋代的蘇頌也注意到這一現象,他說「(此物)古代醫方不見用者」。中晚唐醫家開始接受陳藏器的意見,將蓬莪朮單獨作為一個藥物,如《雷公炮炙論》、《藥性論》開始討論蓬莪朮的問題。五代《日華子本草》的記載則涉及莪朮的名實,蓬莪荗條云:「此即是南中薑黃根也。」薑黃條云:「海南生者即名蓬莪蒁,江南生者即為薑黃。」按如所說,當時的莪朮大約是兩廣所出的廣西莪朮Curcuma kwangsiensis,而江南(比如浙江溫州)所出的溫鬱金Curcuma wenyujin,依然和唐代一樣,作薑黃用。

宋代則完全認可蓬莪朮的藥用地位,《開寶本草》正式著錄此藥,蘇頌描述說:「蓬莪荗生西戎及廣南諸州,今江浙或有之,三月生苗,在田野中,其莖如錢大,高二三尺,葉青白色,長一二尺,大五寸已來,頗類蘘荷,五月有花作穗,黃色,頭微紫,根如生薑,而荗在根下,似雞鴨卵,大小不常。」結合《證類》所繪兩幅溫州、端州蓬莪朮,(圖3、圖4)這大約是以溫鬱金Curcuma wenyujin和廣西莪朮Curcuma kwangsiensis作為莪朮的主流品種。Curcuma wenyujin被作為莪朮入藥,這可能與宋代以後莪朮的使用頻度高于薑黃有關,利用四庫全書檢索系統,考察《普濟方》中薑黃(包括片薑黃、片子薑黃)出現273次,而莪朮(包括莪蒁、莪荗、莪茂、蓬朮、蓬荗、蓬蒁)出現605次,經營者出于經濟利益考慮也有可能將薑黃改為莪朮。


《證類》潮州鬱金

《證類》宜州薑黃

《證類》溫州蓬莪朮

《證類》端州蓬莪朮

莪朮品種變化不大,除上述兩種外,《本經逢源》提到「蓬朮則大塊,色青黑」,則應該是今之蓬莪朮Curcuma phaeocaulis一類。至於蘇敬說到的「馬蒁」、「蒁藥」,《開寶本草》記載生西戎的蓬莪朮,可能是進口的的Curcuma aromatica Salisb.以及Curcuma zedoaria Rose.等。

4、片薑黃

討論片薑黃之前,不妨先對前面的結論作一個簡單總結:

蘇敬以Curcuma longa為鬱金,我們不知道蘇敬的想法,不過在國產Curcuma屬植物中此種薑黃素含量最高,也最符合《周禮》「和鬱鬯」,即染酒的需要,可能是重要原因。這種鬱金一直沿用到明代,入藥部位主要是根莖。清代Curcuma屬多種植物的塊根冒稱鬱金,Curcuma longa只是諸多鬱金品種之一,也用塊根。

同樣的,蘇敬以Curcuma wenyujin為薑黃的主流,這種狀況一直保留到五代,宋代此種已被作為莪朮,是否還繼續作為薑黃的主流,不能肯定。從藥名來看,薑黃既然以姜得名,入藥部位當是根莖,方符合姜的形狀,而顏色也應該以黃為主,因此明代開始,Curcuma屬中顏色最黃的Curcuma longa的根莖切片被稱作「片子薑黃」,是理所當然的,而到清代鬱金開始改以塊根入藥,則不論是否切片的Curcuma longa的根莖都順理成章地變成了薑黃。

雖然陳藏器把Curcuma wenyujin等植物的根莖稱為蒁,但按照唐代官方的意見,沒有單獨的莪朮藥材。五代時Curcuma kwangsiensis首先成為藥用莪朮,其後由於莪朮使用頻度高于薑黃,Curcuma wenyujin等也加入到莪朮的行列。

單由字面理解,片薑黃即是薑黃片,則凡是曾經作為薑黃藥材使用的植物的根莖,皆有條件成為「片薑黃」,民國時期的「片薑黃」約有以下兩種:

(1)Curcuma wenyujin是唐代薑黃的主流品種,儘管這一品種後來變為溫莪朮和溫鬱金的來源,但後世依然取其根莖縱切片為片薑黃,這也是《中國藥典》規定的片薑黃的唯一來源。《證治準繩》卷25舒筋湯治臂痛不能舉用片薑黃,有註釋「如無則以嫩莪朮代之」,大約就是指溫莪朮而言,由此我們或許可以把這種片薑黃的應用歷史上推到明代。《增訂偽藥條辨》云:「片薑黃與子薑黃大小塊色皆不同,片薑黃比子薑黃大六七倍,切厚片,色淡黃兼黑,邊有鬚根。廣東潮州、浙江溫州俱出。」浙江溫州出者應即是此種。

(2)Curcuma longa是清代以來的正品薑黃,其切片在《本草綱目》中已被稱為「片子薑黃」,《本草正義》云:「按今市肆薑黃確有二種,名片薑黃者,是本已切為厚片而後曬乾,形如姜干,色不黃,質亦不堅,治風寒濕者即此。又一種則堅實光亮,其色深黃,乃如鬱金,是為染色之用,不入藥劑者。」張山雷所說前一種系Curcuma wenyujin,後一種色深黃即是Curcuma longa,如張所說,此種不作為片薑黃的處方應付。

【道地沿革】

如品種考訂項所說,西戎所來的鬱金、薑黃、莪朮系別種,與本土產者無關,故不討論。

鬱金除外國舶來外,明代以前,國內則主要以Curcuma longa為正品,以川中產者為道地,具體論述見前條。但此期間兩廣或有少量Curcuma kwangsiensis作鬱金用,如《證類》圖「潮州鬱金」。此外《明一統志》提到柳州羅城縣出鬱金香,這應該是Curcuma屬植物,而非Tulipa gesneriana。至於清代以來各色Curcuma屬植物混充鬱金,已見前引《增訂偽藥條辨》。《藥物出產辨》中載鬱金:「產四川為正地道。」

薑黃《千金翼方》提到蜀中來,但按蘇敬的植物描述,這種薑黃似乎不是Curcuma longa,而是同屬其他植物。《本草圖經》說:「今江廣蜀川多有之。」《證類》繪澧州、宜州薑黃,其地在今湖南、湖北,品種不詳。清代薑黃主要使用Curcuma longa,則以川產為優。

莪朮最早以兩廣所出為道地,《日華子》說:「薑黃海南生者即名蓬莪蒁。」《開寶》謂「生廣南諸州」,《寶慶四明志》記載從海南、占城、西平、泉、廣州所來的船即攜有蓬莪朮,《宋朝事實類苑》卷63蓬莪荗跳云:「嶺南青姜,根下如合捧,其旁附而生者,狀如姜,往往如大芋,南人取其中者乾之,名蓬莪朮,北人則呼為蓬莪荗。字書亦無荗字,名之為朮,乃是有人病淺痢者,取青姜磨酒煮,服之多愈,蓋蓬莪朮和氣耳。」這也是談兩廣莪朮,品種大約是Curcuma kwangsiensis、Curcuma phaeocaulis之類。Curcuma wenyujin浙江溫州所產Curcuma wenyujin作莪朮開始于宋代,即蘇頌說「今江浙或有之」者,《證類》亦繪有溫州蓬莪荗。莪朮產地古今變化不大,《藥物出產辨》云:「產南寧、田州。」

片薑黃為Curcuma wenyujin的切片,以浙產為優,說已見前。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