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藥子 | 2006/10/27 21:12 | |
---|
《醫方集解》云:「本方除茯苓,名小半夏湯(金匱)。治支飲嘔吐不渴,亦治黃疸。」但《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用小半夏湯乃是因「不可除熱,除熱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是治誤治之噦,不是治黃疸。編者讀書不求甚解。
本方在《醫方集解》歸類為足太陽、陽明藥,依汪先生的認定,也就是膀胱、胃,但汪先生的標準在何處?是不是只要有利水性質就歸膀胱?腎主水,脾制水,三焦為決瀆之官,肺為水之上源。茯苓健脾利溼,能伐腎邪,色白入肺,何不歸於脾肺腎三焦?舟車丸也被歸於足太陽藥,此方亦見於《景岳全書》,是十棗湯的加減方,但服後是「得快下利」,主要是從肛門瀉水,不是從小便,這又與足太陽膀胱何涉?
歸經到底歸哪?例如足太陽,是歸足太陽膀胱經呢?還是膀胱腑?是走實質的臟器呢?還是藏象的膀胱?它們相關,但不等同。膀胱經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顖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腨腳皆痛,小指不用。」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而膀胱臟器的實質在儲藏小便。但這類歸經說大抵已和稀泥式地將之攪在一起了。 |
頁首
回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