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藥名芎藭
別名川芎
科屬繖形科
【品種來源】

川藭 (飲片)
為繖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芎 (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 的根莖。主產於四川,係人工栽培。五月採挖,除去泥沙,曬後烘乾,再去鬚根。用時切片或酒炒。

【性味歸經】

辛,溫。歸肝、膽、心包經。

【功效】

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主治】

  1. 用於血瘀氣滯的痛證。本品辛散溫通,既能活血,又能行氣,為「血中氣藥」,能「下調經水,中開鬱結」。治婦女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腹痛等。為婦科活血調經之要藥,常配當歸桃仁香附等同用。若血瘀經閉、痛經,配赤芍桃仁等,如血府逐瘀湯;若寒凝血瘀者,配桂心當歸等,如《婦人良方》溫經湯;若產後惡露不行,瘀滯腹痛,配當歸桃仁等,如生化湯。治肝鬱氣滯,脇肋疼痛者,常配柴胡白芍香附等,如柴胡疏肝飲,若心脈瘀阻,胸痹心痛者,常配丹參桂枝檀香等。近代以川芎及川芎為主的復方治冠心病心絞痛,有較好療效。此外、傷科之跌扑損傷,外科之瘡瘍癰腫,亦可用之。治跌扑損傷,瘀血腫痛,常配三七乳香沒藥等同用,以活血消腫止痛;治癰瘍膿已成而正虛難潰者,配黃耆當歸皂角刺,以托毒透膿,如《外科正宗》透膿散
  2. 用於頭痛,風濕痹痛。本品辛溫升散,能「上行頭目」,祛風止痛。治頭痛,無論風寒、風熱、風濕、血虛、血瘀,均可隨證配伍用之。前人有「頭痛不離川芎」之說。治風濕痹證,肢體疼痛麻木,本品能「旁通絡脈」祛風活血止痛。常配獨活桂枝防風等祛風濕通絡藥同用。
  3. 近代臨床還以川芎注射液靜滴,治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以川芎嗪靜滴治腦外傷綜合症;以川芎配蓽茇製成顱痛錠治三叉神經痛及血管性頭痛、坐骨神經痛、末梢神經炎等病症。

【文獻別錄】

  1. 《本經》:「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金瘡,婦人血閉無子。」
  2. 《本草綱目》:「芎藭血中氣藥也…辛以散之,故氣鬱者宜之。《左傳》言麥鞠、鞠藭御濕,治河魚腹疾。予治濕瀉,每加二味,其應如響也。血痢已通而痛不止者,乃陰虧氣鬱,藥中加芎為佐,氣行血調,其病立止。」
  3. 《本草匯言》:「芎藭,上行頭目,下調經水,中開鬱結,血中氣藥,嘗為當歸所使,非第治血有功,而治氣亦神驗也…味辛性陽,氣善走竄而無陰凝粘滯之態,雖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風,調一切氣。」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注意禁忌】

凡陰虛火旺,多汗,及月經過多者,應慎用。

【現代藥理】

本品含揮發油、生物鹼(如川芎嗪等)、酚性物質(如阿魏酸等),以及內脂素、維生素A、葉酸、留醇、蔗糖、脂肪油等。

  1. 川芎嗪能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縮,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血流量,改善心肌缺氧狀況及腸系膜微循環,並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腦及肢體血流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2. 能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可預防血栓的形成;
  3. 可使孕兔離體子宮收縮加強,大劑量則轉為抑制;
  4. 并可抑制小腸的收縮;
  5. 水煎劑對動物中樞神經有鎮靜作用;
  6. 並有降壓作用;
  7. 有抗維生素E缺乏作用;
  8. 阿魏酸對兔疫系統有一定調整作用,可提高γ球蛋自及T淋巴細胞;
  9. 對Co60γ射線及氮芥所形成的動物損傷有明顯保護作用;
  10. 對宋內氏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及變形、綠膿、傷寒、副傷寒桿菌等有抑制作用。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