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AD
兒科症狀 » 小兒低熱
【內容】

【概念】

小兒低熱,是指小兒體溫波動在三十七點五至三十八度之間而言。常伴有納呆、乏力、神疲等症狀。

本症,在《諸病源候論》中稱"溫壯",《證治準繩.幼科》解釋謂:"但溫溫然不甚盛是溫壯也。"古代醫籍很少把小兒低熱列為專條論述的,但近年來小兒低熱並不乏見,為便於臨證鑒別,故作專文討論。

【常見證候】

  1. 邪留肺衛低熱:長期低熱,溫溫然其勢不盛,微惡風寒,鼻塞流涕,乾咳少痰,舌紅,苔薄白,脈數或浮,指紋浮紅。
  2. 濕熱蘊結低熱:低熱纏綿,雖得汗暫解但繼而復熱,且午後明顯,兼見納呆嘔噁,便溏尿少,渴不欲飲,舌紅,苔膩,脈濡數,指紋隱隱內伏。
  3. 食滯脾胃低熱:身熱不揚,午後較著,脘腹脹滿,噯腐,不思飲食,噁心欲嘔,大便溏薄臭穢或秘結,舌苔垢膩,脈滑實,指紋紫滯。
  4. 疳積低熱:低熱不退,體質羸瘦,毛髮枯槁,目無光彩,喜睡懶言,口饞善飢或不食嘔噁,大便或秘或溏,腹脹可觸及痞塊,舌淡紅,苔薄白,脈細無力,指紋浮露,淡細滯。
  5. 氣虛低熱:低熱多汗,活動加甚,倦怠乏力,少氣懶言,動則氣促,面色萎黃,食欲不振,舌胖嫩,邊有齒痕,少苔,脈弱或浮大,指紋淡紅而浮。
  6. 陰虛低熱:午後身熱,或骨蒸漸熱,顴赤盜汗,口燥咽乾,口渴飲水不多,大便偏乾,輕者只感面部烘熱,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鑒別分析】
  1. 邪留肺衛低熱與濕熱蘊結低熱:均與外感邪氣有關,但邪留部位不同,所以表現亦異。前者多由外感風邪失治,以致餘邪留滯肺衛,鬱而作熱;後者多因感受暑濕之氣,蘊結三焦,熏蒸而作熱。前者多見於冬春季節,後者好發於夏秋之時。其辨證關鍵為:邪留肺衛低熱,溫溫然其勢不盛,微惡風寒,兼有鼻塞流涕,乾咳少痰,指紋浮而紅等;濕熱蘊結低熱,纏綿日久,出汗暫緩但繼而復熱,伴有納呆嘔噁,便溏尿少,指紋隱伏等。前者治宜疏風解表,可選用銀翹散;後者治宜清化濕熱,方用甘露消毒丹加減。
  2. 食滯脾胃低熱與疳積低熱:二證皆屬虛實夾雜證候。但前者為實中夾虛,後者為虛中夾實。食滯脾胃低熱,常因乳食不節,或多食生冷肥甘,致脾胃升降失調,運化失職,食滯不化,鬱而作熱;疳積低熱,則係喂養不當,斷乳過早,偏食異嗜,過食肥甘,或素稟脾胃虛弱,健運失職,乳食內積,久之成疳,耗傷氣陰而發熱。臨證鑒別,前者身熱不揚,午後較甚,並有腹脹,噯腐、大便臭穢、苔垢膩等食滯症狀;後者低熱不退,兼有髮枯、羸瘦、無神、腹有痞塊等疳積症狀。在治療上,前者宜消食導滯,健脾和胃,方選保和丸加減;後者宜消疳健脾,養胃和中,方選消疳理脾湯加減。
  3. 氣虛低熱與陰虛低熱:均屬虛熱範疇。但陰陽性質不同。氣虛低熱,多係素體虛弱,後天失養,元氣未壯,或它病之後,傷及中氣,陰火浮越而發熱;陰虛發熱,多因熱病傷陰,消耗津液,陰不歛陽而發熱。或素體陰虛,每遇外因擾動而生內熱。氣虛之熱,倦怠懶言,動則全身發熱,並有氣虛之脈證;陰虛之熱,午後明顯,顴赤盜汗,口咽乾燥,脈細數。前者治宜益氣健脾,甘溫除熱,常用方為補中益氣湯;後者治宜養陰清熱,常用方為秦艽鱉甲湯,或清骨散等。
【文獻別錄】
  1. 《小兒藥證直訣.卷上》:"溫壯者,但溫而不熱也。"
  2. 《幼科證治準繩.發熱》:"溫壯與壯熱相類而有小異。一向熱不止是壯熱也,但溫溫然不甚盛是溫壯也。"
  3. 《蒲輔周醫療經驗》:"外感發熱病,治療失當,將息失宜,或體質素虛,往往導致低燒。""久患內傷低燒有氣虛、血虛之分,屬氣分者多,而屬血分者少。"

上一節 小兒發熱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