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面目俱赤,語聲重濁,呼吸俱粗,大便閉,小便濇,舌苔老黃,甚則黑有芒刺,但惡熱不惡寒,日晡益甚者,傳至中焦,陽明溫病也。脈浮洪躁甚者,白虎湯主之。脈沉數有力,甚則脈體反小而實者,大承氣湯主之。暑溫、濕溫、溫瘧、不在此例。

【註】

  1. 陽明之脈榮於面,傷寒論謂陽明病,面緣緣正赤,火盛必克金,故目白睛亦赤也。
  2. 語聲重濁,金受火刑,而音不清也。
  3. 呼吸俱粗,謂鼻息來去俱粗,其粗也平等,方是實證,若來粗去不粗,去粗來不粗,或竟不粗,則非陽明實證,當細辨之。粗則喘之漸也。
  4. 大便閉,陽明實也。
  5. 小便濇,火腑不通,而陰氣不化也。
  6. 口燥渴,火爍津也。
  7. 舌苔老黃,肺受胃濁,氣不化津也(1)
  8. 甚則黑者,黑水色也,火極而似水也,又水勝火。
  9. 大凡五行之極盛,必兼勝己之形,芒刺苔久不化,熱極而起堅硬之刺也,倘刺軟者,非實證也。
  10. 不惡寒但惡熱者,傳至中焦,已無肺證。
  11. 陽明者兩陽合明也。溫邪之熱,與陽明之熱相傳,故但惡熱也。或用白虎,或用承氣者,證同而脈異也。
  12. 浮洪躁甚,邪氣近表,脈浮者不可下,凡逐邪者,隨其所在,就近而逐之,脈浮則出表為順,故以白虎之金飆以退煩熱。
  13. 若沉小有力,病純在裡,則非下奪不可矣,故主以大承氣。
  14. 按吳又可溫疫論中云「舌苔邊白,但見中微黃者,即加大黃,」甚不可從,雖云傷寒重在誤下,溫病重在誤汗,即誤下不似傷寒之逆之甚,究竟承氣非可輕嘗之品,故云舌苔老黃,甚則黑有芒刺,脈體沈實,的係燥結痞滿,方可用之。
  15. 或問子言溫病以手經主治,力闢用足經藥之非,今亦陽明證者何?陽明特非足經乎?曰陽明如市,胃為十二經之海,土者萬物之所歸也。諸病未有不過此者,前人云,「傷寒傳足不傳手,」誤也,一人不能分為兩截,總之傷寒由毛竅而谿,谿肉之分,理之小者由谿而谷,谷肉之分,理之大者,由谷而孫絡,孫絡絡之至細者,由孫絡而大絡,由大絡而經,此經即太陽經也。始太陽,終厥陰。傷寒以足經為主,未始不關手經也。
  16. 溫病由口鼻而入,鼻氣通於肺,口氣通於胃,肺病逆傳,則為心包,上焦病不治,則傳中焦,胃與脾也,中焦病不治,即傳下焦,肝與腎也。始上焦,終下焦。
  17. 溫病以手經為主,未始不關足經也。但初受之時,斷不可以辛溫發其陽耳。蓋傷寒傷人身之陽,故喜辛溫甘溫苦熱,以救其陽;溫病傷人身之陰,故喜辛涼甘寒甘鹹以救其陰。彼此對勘,自可瞭然於心目中矣。

【方劑】

大承氣湯
大黃六錢 芒硝三錢 厚朴三錢 枳實
水八杯先煮枳朴,後納大黃芒硝,煮取三杯,先服一杯,約二時許,得利止後服,不知,再服一杯,再不知,再服。

方論:

  1. 此苦辛通降,鹹以入陰,法承氣者,承胃氣也。蓋胃之為腑,體陽而用陰,若在無病時,本係自然下,今為邪氣蟠跼於中,阻其下降之氣,胃雖自欲下降而不能,非藥力助之不可,故承氣湯通胃結,救胃陰。仍係承胃腑本來下降之氣,非有一毫私智穿鑿於其間也。故湯名承氣,學者若真能透澈此義,則施用承氣,自無弊竇。
  2. 大黃蕩滌熱結,芒硝入陰軟堅,枳實開幽門之不通,厚朴瀉中宮之實滿(2)
  3. 曰大承氣者,合四藥而觀之,可謂無堅不破,無微不入,故曰大也。
  4. 非真正實熱蔽痼,氣血俱結者,不可用也。
  5. 若去入陰之芒硝,則云小矣。
  6. 去枳朴之攻氣結,加甘草以和中,則云調胃矣。
  1. 按:靈樞論諸臟溫病,獨肺溫病有舌苔之明文,餘則無有可見,舌苔乃胃中濁氣薰蒸肺臟,肺氣不化而然。
  2. 厚朴分量不似傷寒論中重用者,治溫與治寒不同,畏其燥也。

上一節 復亨丹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