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理气之剂 » 补中益气汤
【內容】

升阳补中,东垣

【主治】

治烦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脉洪大而虚,或喘或渴,或阳虚自汗(1)。或气虚不能摄血,或疟痢脾虚,久不能愈,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证(2)

  1. 宜本汤加麻黄根、浮小麦、升、柴,俱宜蜜水炒过,欲其引参、耆至表,故又不可缺。
  2. 中者,脾胃也。脏腑肢体,皆禀气于脾胃,饥饱劳役,伤其脾胃,则众体无以禀气而皆病矣。阳气下陷,则阴火上乘,故热而烦,非实热也。头者诸阳之会,清阳不升,则浊气上逆,故头痛,其痛或作或止,非如外感头痛不休也。阳虚不能卫外,故恶寒自汗,气虚故懒言,脾虚故恶食,脾胃虚则火上于肺故喘,金受火尅,不能生水故渴,脾虚不能统血,则血妄行而吐下,清阳下陷,则为泻痢,气血两虚,则疟不止,名痎疟,痎老也。李东垣内伤外感辨,伤于饮食劳役七情六欲为内伤,伤于风寒暑湿为外感,内伤发热,时热时止,外感发热,热甚不休,内伤恶寒,得暖便解,外感恶寒,虽厚衣烈火不除,内伤恶风,不畏甚风,反畏隙风,外感恶风,见风便恶,内伤头痛,乍痛乍止,外感头痛,连痛不休,直待表邪传里,方罢,内伤有湿,或不作渴,或心火乘肺,亦作燥渴,外感须二三日外表热传里,口方作渴,内伤则热伤气,四肢沉困,无力,怠倦嗜卧,外感则风伤筋,寒伤骨,一身筋骨疼痛,内伤则短气不足以息,外感则喘壅气盛有余,内伤则手心热,外感则手背热,天气通于肺,鼻者肺之外候,外感伤寒则鼻塞,伤风则流涕,然能饮食,口知味,腹中和,二便如常,地气通于脾,口者脾之外候,内伤则懒言恶食,口不知味,小便黄赤,大便或秘或溏,左人迎脉主表,外感则人迎大于气口,右气口脉主里,内伤证属不足,宜温宜补宜和,外感证属有余,宜汗宜吐宜下,若内伤之证,误作外感,妄发其表,重虚元气,祸如反掌,故立补中益气汤主之,又有内伤外感兼病者,若内伤重者,宜补养为先,外感重者,宜发散为急,此汤惟上焦痰呕,中焦湿热,伤食膈满者不宜服。

【组成】

黄耆 蜜炙钱半  人参、甘草 炙一钱  白术 土炒  陈皮 留白  当归 五分  升麻 二分  柴胡 二分  姜 三片  枣 二枚
煎。

【加减】

  1. 如血不足,加当归。
  2. 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味。
  3. 肺热欬嗽,去人参。
  4. 嗌干,加葛根(1)
  5. 头痛加蔓荆子。
  6. 痛甚加川芎。
  7. 脑痛加藁本、细辛。
  8. 风溼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
  9. 有痰加半夏、生姜。
  10. 胃寒气滞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
  11. 腹胀加枳实、厚朴、木香、砂仁。
  12. 腹痛加白芍、甘草。
  13. 热痛加黄连。
  14. 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
  15. 咽痛加桔梗。
  16. 有寒加肉桂。
  17. 溼胜加苍术。
  18. 阴火加黄蘗、知母。
  19. 阴虚去升、柴,加熟地、山茱、山药。
  20. 大便祕加酒煨大黄。
  21. 欬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麦冬五味,秋加麻黄黄芩,冬加不去根节麻黄。
  22. 天寒加干姜。
  23. 泄泻去当归,加茯苓、苍术、益智。

  1. 风药多燥,葛根独能止渴者,以其能升胃中清气,入肺而生水耳。

【方义】

此足太阴阳明药也。肺者气之本,黄耆补肺固表为君,脾者肺之本(1),人参甘草补脾益气和中泻火为臣(2),白术燥溼强脾,当归和血养阴为佐(3),升麻以升阳明清气(4),柴胡以升少阳清气(5),阳升则万物生,清升则阴浊降,加陈皮者,以通利其(6)气生姜辛温,大枣甘温,用以和营卫,开腠理,致津液诸虚不足,先建其中,中者何,脾胃是也。

  1. 土能生金,脾胃一虚,肺气先绝。
  2. 东垣曰:参耆甘草,泻火之圣药,盖烦劳则虚而生热,得甘温以补元气,而虚热自退,故亦谓之泻。
  3. 补阳必兼和阴,不然则已亢。
  4. 右升而复其本位。
  5. 左旋而上行。
  6. 陈皮同补药则补独用则泻脾。

【方论】

  1. 李东垣曰: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多用黄耆,而人参甘草次之,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耆以益皮毛而固腠理,不令自汗,上喘气短,故用人参补之,心火乘脾,用炙草甘温以泻火热而补脾元,若脾胃急痛并大虚,腹中急缩,宜多用之,中满者减之,白术苦甘温,除胃中之热,利腰脐间血,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升之,引参耆甘草甘温之气味-升以补胃气之散而实其表,又缓带脉之缩急,气乱于中,清浊相干,用去白陈皮以理之,又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脾胃气虚,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营血大亏,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令心满而烦,痛名曰悗,故加甘辛微温之剂生阳气,仲景之法,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更以当归和之,少加黄蘗以救肾水,泻阴中伏火,如烦犹不止,少加生黄柏补肾水,水旺则心火自降,士材曰:虚人感冒,不任发散者,此方可以代之,东垣曰:肌热者,表热也。服此汤一二服,得微汗则李已,乘正发汗,乃阴阳气和,自然汗出也。准绳曰:凡四时伤寒,通宜补散,故丹溪治伤寒,多用补中益气汤,气虚者四君子加发散药,血虚者四物汤加发散药,东垣治风湿,用补中益气,加羌活防风升麻 藁 本苍术,海藏治风湿无汗者,用神术汤,有汗者用白术汤,治刚痉,神术汤加羌活麻黄,治柔痉,白术汤加耆术桂心,治中喝,脉弦细芤迟者,用黄耆汤,此皆仲景所谓辛苦之人触冒之病,伤寒是也。明医杂着云:发热有数种,治各不同,仲景论伤寒伤风,此外感也。故宜发表以解散之,此麻黄桂枝之义也。感于寒冷之月,即时发病,故用辛热以胜寒,如春温之月,则当变以辛凉之药,夏暑之月,则当变以甘苦寒之剂,又有冬温,此天时不正,阳气反泄,用药不可温热,又有寒疫,却在温热之时,此阴气反逆,用药不可寒凉,又有瘟疫,沿门阖境相似者,此天时不正,阳气反泄,用药不可温热,又有寒疫,却在温热之时,此阴气反逆,用药不可寒凉,又有瘟疫,沿门阖境相似者,此天地之厉气,当随时令参气运而治,宜辛凉甘苦寒之药以清热解毒,若夫饮食劳倦,为内伤元气,则真阳下陷,内生虚热,故东垣发补中益气之论,用甘温之药,大补其气而提其下陷,此用气药以补气之不足也。又有劳心好色,内伤真阴,阴血既伤,则阳气偏胜而变为火,是谓阴虚火旺劳察之证,故丹溪发阳有余阴不足之论,用四物加黄柏知母,补其阴而火自降,此用血药以补血之不足者也。又有夏月伤暑之病,虽属外感,却类内伤,东垣所谓清暑益气是也。又有因暑热而过食冷物以伤其内,或过取风凉以伤其外,此则非暑伤人,乃因暑而致之病,治宜辛热解表,辛温理中之药,却与伤寒治法相类者也。外感之与内伤,寒病之与热病,气虚之与血虚,如冰炭相反,治之若差中则轻病必重,重病必死矣。医贯曰:读伤寒书而不读东垣书,则内伤不明,而杀人多矣。读东垣书而不读丹溪书,则阴虚不明,而杀人多矣。东垣脾胃论,深明饥饱劳役发热等证,俱是内伤,悉类伤寒,切戒汗下,以为内伤多而外感少,只须温补,不必发散,如外感多内伤少,温补中少加发散,以补中益气为主,如内伤兼寒者,加麻黄,兼风者,加桂枝,兼暑者,加黄连,兼湿者,加羌活,实万世无疆之利,此东垣特发阳虚发热之一门也。然阴虚发热者,十之六七,亦类伤寒,今人一见发热,则曰伤寒,须用发散,发散而毙,则曰伤寒之法已穷,余尝于阴虚发热者,见其大热面赤,口渴烦燥,与六味地黄丸一大剂即愈,如下部恶寒足冷,上部渴甚躁极,或饮而反吐,即加肉桂五味,甚则加附子冷饮,以此活人多矣。此丹溪发明阴虚发热之外,尚遗未尽之意也。

【附方】

  1. 本方除当归白术,加木香苍术,名调中益汤,〔东垣〕治脾胃不调,胸满肢倦,食少短气,口不知味,〔心和则舌知味。〕及食入反出。
  2. 本方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调中益气汤。〔东垣〕治气虚多汗,余治同前,〔补中汤纯用甘温,所谓劳者温之,损者温之,此加白芍五味之酸,以收耗散之气,有发有收,此东垣别开一路,以广补中之妙者乎。〕
  3. 本方加苍术倍分,半夏黄芩各三分,名参术益胃汤,〔东垣〕治内伤劳倦,燥热短气,口渴无味,大便溏黄。
  4. 本方去白术,加草蔻神曲半夏黄蘗,名升阳顺气汤。〔东垣〕治饮食劳倦所伤,满闷短气,不思食,不知味,时恶寒,〔吴鹤皋曰:升柴辛甘升其清,清升则阳气顺矣。蘗皮苦寒降其浊,浊降则阴气顺矣。参耆甘草当归补其虚,虚补则正气顺矣。半夏陈皮利其膈,膈利则痰气顺矣。豆蔻神曲消其食,食消则谷气顺矣。东垣曰:升麻柴胡,味薄性阳,引脾胃清气行于阳道,以滋春气之和,又引参耆甘草上行,充实腠理,使卫外为固,凡补脾胃之药,多以升阳补气名之者此也。又曰:但言补之以辛甘温热之剂,及味之薄者,诸风药是也。此助春夏之升浮者也。此便是泻,秋收冬藏之药也。在人之身乃肝心也。但言泻之以酸苦寒凉之剂,并淡味渗泄之药,此助秋冬之沉降者也。在人之身,是肺肾也。〕
  5. 本方加炒芩神曲,名益胃升阳汤。〔东垣〕治妇人经水不调,或脱血后食少水泻,〔东垣曰:脱血益气,古圣之法也。故先补胃气以助生发之气。〕
  6. 本方如黄蘗生地,名补中益气加黄蘗生地汤治阴水乘阳发热昼甚,自汗短气,口渴无味。
  7. 本方加白芍、细辛、川芎、蔓荆,名顺气和中汤,〔宝鉴〕治清阳不升,头痛恶风,脉弦微细。
  8. 本方加羌活、防风、细辛、川芎、名调荣养卫汤,〔节庵〕治劳力伤寒,体热,恶寒,微渴,汗出,身痛,脉浮无力。

上一節 理气之剂
乌药顺气散 下一節

【其它相关项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