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潤燥之劑 » 消渴方
【內容】

消渴,丹溪

【主治】

治渴證,胃熱善消水穀(1)

  1. 渴而多飲為上消,肺熱也。多食善饑為中消,胃熱也。渴而小便數有膏為下消,腎熱也。皆火盛而水衰也。經曰:「二陽結謂之消。」二陽者陽明也。手陽明大腸主津,病消,則目黃口乾,是津不足也。足陽明胃主血,熱則消穀善饑,是血中伏火,血不足也。未傳能食者,必發腦疽癰瘡;不能食者,必傳中滿鼓脹,皆不治之證。氣分渴者,喜飲涼水,宜寒涼滲劑以清其熱;血分渴者,喜飲熱水,宜甘溫酸劑以滋其陰。上輕中重下危,如下中平則不傳下,腎消小便甜者為重。水生於甘而死於鹹,小便本鹹而反甘,是生氣泄,脾氣下陷入腎中,為土剋水也。

【組成】

黃連、天花粉、生地汁、藕汁、牛乳
將黃連、花粉為末調服,或加薑汁、蜂蜜為膏噙化。

【方義】

此手足太陰陽明藥也。經曰:「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火盛灼金,不能生水,故令燥渴。」黃連苦寒以瀉心火;生地大寒以生腎水;花粉、藕汁降火生津;牛乳補血潤以去燥。火退燥除,津生血旺,則渴自止矣(1)

  1. 黃連、花粉止渴生津,渴證要藥,單用亦可治之。

上一節 黃耆湯
地黃飲子 下一節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