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重新認識中醫 » 中醫更早有抗生素!
作者︰沈藥子
【內容】

細菌感染從來就未曾離開人類,古人也會被細菌感染,嚴重則性命攸關。大部分細菌是肉眼難見的,人類首次用顯微鏡看到細菌是在17世紀末。古人雖看不到細菌,但他們理性判斷必有一股「邪氣」或「毒氣」侵入人體,導致感染症狀。嚴重的細菌感染會引起發燒,感染的患處可能紅腫發熱流湯,因此古人就將這些外來的「邪氣」命名為「熱毒」、「濕毒」、「濕熱之毒」,用的藥就統稱為「清熱解毒藥」,這些中藥經過現代的藥理實驗分析,都被證實有相當程度的抗菌、抗黴菌、抗病毒之效,相當於西醫的廣譜抗生素、廣譜抗病毒藥物。

西醫的第一個抗生素青黴素是在1928年無意中發現的,但中醫的廣譜抗生素已發現並使用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了,至今在中醫界仍廣為使用中,一些名稱中帶有「消毒」字眼的方劑大抵就是用於殺菌、抗病毒的。順帶一提,全球最早的疫苗記載在東晉的《肘後備急方》,用於治療狂犬病;明末清初(1600~1644年)預防天花的種痘已非常普遍,西方直至1796年才發明牛痘。由於百年前東方遭受西方列強的欺凌,開始對自己文化不自信,致中醫屢遭打壓、不被重視,令中醫發展停滯百年不前,原本屬前延的清熱解毒中藥只能輸給西醫的抗生素。

西醫的抗生素都是從低等黴菌、微生物生產的,成分單一,結構簡單,細菌易對它產生抗藥性,毒副作用較高;中醫的抗生素則是從高等植物提取的高分子結構的複方,用了上千年也不會產生抗藥性,毒副作用也較低,孰優孰劣,一目了然。一個青蒿素就能拿諾貝爾獎,若有人能闡明中醫的清熱解毒中藥複方的生化機制,絕對可以拿好幾個諾貝爾醫學獎。

中醫在使用清熱解毒藥時,還會兼顧人體的「正氣」,也就是患者的體力、免疫力。若患者有虛損不足的狀況,除了使用清熱解毒藥助患者驅散細菌、病毒,還需提升患者的正氣、給點補藥,統稱「補正祛邪法」,這是西醫所欠缺的概念,西醫頂多就打打點滴,補充點鹽水、葡萄糖。

筆者多年來的使用經驗是,單憑清熱解毒中藥就可以治療急性尿道炎、急性扁桃體化膿、急性鼻竇炎、急性毛囊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牙菌斑感染的牙齦腫痛等等,筆者打從學會中醫以來,全家就未曾再服過西醫的抗生素、消炎藥。

西醫目前正為細菌的抗藥性日增、但新抗生素的開發日減,導致幾無抗生素可用而苦惱。中醫清熱解毒藥的優點是無毒副作用,有效成分為複方巨分子結構,細菌不易產生抗藥性,且為廣譜抗菌、抗病毒,可做為治療感染的第一線使用,若無效,才考慮使用西醫的抗生素。筆者一家但凡有急性感染,皆服中藥治癒,已N多年未曾服過西醫的抗生素了。古代流傳下來的清熱解毒中藥能做到這樣的地步,筆者已經覺得很驚艷了,更何況中醫才剛從上世紀被打壓的低潮熬過來,漸漸恢復了點元氣,若能在清熱解毒藥這方面提升濃度、再接再厲、精益求精,未來也不排除有完全取代西醫抗生素的可能。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