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中医术语 » 何谓“中阳暑”、“中阴暑”?
作者︰沈药子
【內容】

在中医,中暑分为两种︰

中阳暑

人在高温环境中待太久或剧烈活动,全身大汗出,致体内水分、盐分流失,肌肉不自主抽搐或疼痛,即“热痉孪”。应立即移到阴凉处,给予水份、盐份。

由于皮肤的大量微血管欲扩张以散热,大量血液流到皮表,致脑部供血不足,出现暂时性晕眩,即“热晕厥”。应立即移到阴凉处,若意识清醒可给予水份、盐份,送医治疗。

若汗出过多,以致电解质大量流失、脱水,面色苍白,虚弱,恶心、呕吐,头痛,体温升高但通常不超过40℃,即“热衰竭”。处理同上。

若体温中枢失常,无法排汗,导致体温飙高40℃以上,皮肤干热,头晕,心跳过速,抽搐,甚至休克,即“热中暑”,应立即降温、送医,稍一延迟治疗即可能丧命。

中阴暑

天气炎热之时,人贪图凉爽,吃、喝很多冰品冷饮,令胃肠内脏受凉,消化功能停滞,致腹胀,胸闷,恶心,腹痛,软便或腹泻。服用温暖胃肠的中药或姜汤可缓解。

也有因冷气吹太凉,或裸体吹风扇,或洗冷水澡,致体表受凉,皮肤的微血管、汗腺因而收缩,散热、排汗受抑,故会怕冷,但又觉得体内闷热;肌肉受凉易紧缩,致肩紧,头痛;体表微循环受阻,原本当发散出去的水气停滞在皮表,故觉得身体沉重;原本全身畅通的气机在体表受抑,以致人觉得疲倦。服用温性解表中药或姜汤即可缓解。

炎炎夏日,人们直觉是吃冰饮冷吹凉风,以为这样可以对冲暑热,殊不知,人是恒温动物,体温低于30℃即有丧命的风险,当冰冷一入口,唾腺受凉即不分泌唾液,冰冷一入体内,皮肤的微血管、汗腺即收缩不散热,内脏一受冷即停止运作,当下那口冰凉过后,反而更口渴、更闷热!而冰冷对人体的伤害却是累积的。

最好的解暑之法反而是喝温热的水,可令皮肤的微血管扩张、汗腺打开,身体更容易散热、和环境的温热达成平衡,反而不觉得热,不信你可以试试。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