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藥名甘松香
科屬敗醬科
類別理氣
【品種來源】

本品為敗醬科植物甘松香(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或寬葉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e DC.)的根莖及根。甘松香分佈於大陸西南部,寬葉甘松分佈於西藏等地。

【性狀】

甘松香(《開寶本草》) ,多年生矮小草本,植物有強烈松節油樣香氣,高20~35厘米。莖上端略被短毛,靠根處有少數紉線狀棕色葉基纖維。根生葉不多,一般每簇具6~9葉,葉片窄線狀倒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7~18厘米,寬0.4~1厘米,先端鈍圓,中部以下漸窄,略成葉柄狀,基部稍擴展成鞘,全緣,葉脈不清楚,兩面光滑無毛;莖生葉3~4對,基部不窄縮成柄狀,長2~6厘米,越上越小。花成頭狀聚傘花序,花序下有葉狀長卵形總苞片2。花淺粉紅色;基部有卵形全緣苞片3;萼細小,長不及1毫米;花冠闊管狀,管基部一側突縮,先端5裂,略不等大,裂片先端圓;雄蕊4;著生花冠管基部,長於花冠,花絲大部有毛,上端光滑,花藥近橫著;子房下位,花柱細長略超出花冠,柱頭漏斗狀。瘦果倒卵形,1室發育;種子1枚,宿存花萼小而不顯著。花期8月。 生長於高山草原地帶。

寬葉甘松,多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根莖短,基部宿存細線狀棕色葉基纖維。葉根出,葉片倒披針形或長匙形,先端鈍圓,中部以下漸窄成葉柄狀,全緣,具葉脈3條。花為聚傘花序式的頭狀花序;花莖上有葉狀總苞片2,披針形;花莖兩側著生2列對稱白色短毛;花冠闊管狀,淡粉紅色,先端淺粉紅色;萼片5齒裂。瘦果倒卵形或扁形。

【性味歸經】

甘,溫。

  1. 《開寶本草》:「甘,溫,無毒。」
  2. 《湯液本草》:「氣平。」
  3. 《本草從新》:「辛甘,溫。」
  4. 江西《中草藥學》:「甘,溫,有小毒。」
入脾、胃經。
  1. 《本草匯言》:「入足太陰、陽明經。」
  2. 《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經。」

【功效】

理氣止痛,醒脾健胃。

【主治】

治胃痛,胸腹脹滿,頭痛,□病,腳氣。

【文獻別錄】

  1. 《本草拾遺》:「主熏皮黚黯,風疳齒匿,野雞痔。…得白芷、附子良。配山柰,消食健脾;配白芷,行氣止痛;配鹿角霜,理氣開鬱;配荷葉,收濕拔毒。」
  2. 《日華子本草》:「治心腹脹,下氣。」
  3. 《開寶本草》:「主惡氣,卒心腹痛滿。」
  4. 《綱目》:「治腳氣膝浮,煎湯淋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8~1.5錢;或入丸、散。外用:泡水含漱或煎水洗。

【注意禁忌】

氣虛血熱者忌服。

  1. 《本草從新》:「辛香伐氣,挾虛者忌之。」

【炮製儲藏】

除淨雜質,搶水速洗,撈出,切段,晾乾。

【選方】

  1. 治各種腸胃疼痛:甘松香、木香、厚朴。煎服。(《四川中藥誌》)
  2. 治神經性胃痛:甘松香、香附、沉香。煎服。(《四川中藥誌》)
  3. 治痰眩:半夏麴、天南星各二兩,甘松一兩,陳橘皮一兩半。上為細末,水煮麵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食後。(《雞峰普濟方》松香丸)
  4. 治□病,神經衰弱,腸胃痙攣等:甘松六錢,廣皮一錢半。水500毫升,浸於沸水內三小時(每半小時內煮沸一次)。分十二次服,日服六次。(江西《中草藥學》)
  5. 治腎虛齒痛:甘松、硫黃等分。為細末,百沸湯泡,漱口。(《普濟方》)
  6. 治濕腳氣,收濕拔毒:甘松、荷葉心、稿本。三味煎湯,洗之。(《普濟方》甘松湯)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