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 | 神農本草經 | 歷代本草匯解 | 本草備要 | 我的觀點 | 他人觀點 |
【品種來源】本品為鳳尾蕨科植物井欄邊草 (Pteris multifida Poir.) 的乾燥全草。我國北部、中部、南部各省均有分佈。夏、秋二季採收。洗淨。曬乾。 【性味歸經】 味淡、微苦,性寒。歸大腸、肝、心經。 【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利濕消腫。 【主治】 用於黃疸、痢疾泄瀉、熱淋尿赤澀痛、帶下赤白,血熱便血、衄血、痔血,咽喉腫痛,乳蛾痄腮、癰腫瘡瘍等症。 【用法用量】 煎服10∼15克,鮮品30克。 【現代藥理】 地上部分含蕨素 (pterosin) B、C、F、O、S,蕨素C-3-O-葡萄糖苷 (pterosin C-3-O-β-D-glucoside),2β,15α-二羥基-對映-l6-貝殼杉-烯 (2β,15α-dihydroxy-ent-kaur-16-ene),23,16α-二羥基-對映-貝殼杉烷 (2b,16a-dihydroxy-ent-kaurane),大葉鳳尾苷(creticoside) A、B,芹菜素-7-O-葡萄糖苷 (apigenin-7-O-β-D-glucoside),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luteolin-7-O-β-D-glucoside)。
頁首
回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