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藥名香椿
【品種來源】

本品為楝科植物香椿 (Toona sinensis (A.Juss.) Roem.) 春天生長的嫩芽、葉。

【性狀】

香椿全株
香椿葉
香椿幹
落葉喬木。樹皮灰褐色,光滑,奇數羽狀復葉互生,小葉片13~15,具小葉柄,卵狀披針形,長7~12cm,寬2~4.5cm,先端漸尖,基部歪斜,一側方圓,一側楔形,近基部處常有1~2對粗鋸齒,齒頂有1細小圓形腺體,全緣,有時略皺縮或反捲﹔揉碎有臭氣。花小,緣白色,雜性,集成大形頂生圓錐花序﹔萼片5~6,三角狀卵形,邊緣具細毛﹔花瓣5~6﹔雄花雄蕊10,著生於花盤基部﹔兩性花雄蕊較短,少于10枚﹔雌蕊具5~6心皮,基部多少連合。翅果扁平,長橢圓形,1~6個著生子果柄上,每個翅果中部具1種子。種子卵圓形或近圓形,扁平,淡褐色,光滑。花期6~7月,果期9月。

【性味歸經】

性涼,味苦平;入肺、胃、大腸經。一云苦澀、性溫。

【功效】

清熱解毒,健胃理氣,潤膚,明目,殺蟲。

【主治】

主治瘡瘍,脫髮,目赤,肺熱咳嗽。

  1. 燥濕清熱,收斂固澀,用於久瀉久痢,腸痔便血,崩漏帶下等症。
  2. 抗菌消炎殺蟲,用治蛔蟲病、瘡癬、疥癩等病。

【文獻別錄】

  1. 《食療本草》:「女子血崩及產後血不止,月信來多,亦止帶下,療小兒疳痢。」
  2. 《大明本草》:「止女子血崩,產後血不止,赤帶,腸風瀉不住,腸滑瀉,縮小便。」
  3. 《本草綱目》:「白禿不生發,取椿、桃、楸葉心搗汁,頻之。」
  4. 《醫林纂要》:「泄肺逆,燥脾濕,去血中濕熱。治泄瀉,痢,腸風、崩、帶、小便赤數。」

【注意禁忌】

《食療本草》載「椿芽多食動風,熏十經脈、五臟六腑,令人神昏血氣微。若和豬肉、熱面頻食中滿,蓋壅經絡也」。故食之不可過量。

【現代藥理】

香椿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傷寒桿菌、甲型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費氏痢疾桿菌有較強抑制作用。

每100克香椿中含蛋白質9.8克(居群蔬之冠),鈣143毫克,維生素C 115毫克(僅次于辣椒),磷135毫克,胡蘿蔔素1.36毫克,核黃素1.50毫克,鐵4.5毫克,粗纖維1.56克。

香椿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C、胡蘿蔔素等物質,有助于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並有很好的潤滑肌膚的作用,是保健美容的良好食品。

【現代應用】

  1. 治療細菌性痢疾。有人用香椿流浸膏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20例,方法:製成每10ml含生藥(葉及嫩枝)鮮品160g的流浸膏,每次20~30ml,每日2~3次,兒童酌減。結果治癒17例,療效達85%,服藥後少數人有噁心等副作用,療效優于合黴素及痢特靈對照組(20例的療效為75%)。也有人用其治療痢疾、腸炎、化膿性球菌感染等症。
  2. 治療子宮頸炎、尿道炎。方法為用香椿嫩芽及葉煎湯或鮮食,每次150g鮮品。
  3. 治療急慢性中耳炎。有人用香椿皮滴耳油治療急慢性中耳炎40例均獲痊癒。藥物組成:香椿皮60g,香油適量。製法:將香椿皮用瓦焙成炭,研成極細末裝入乾淨的玻璃瓶中,然後放入適量香油攪拌均勻備用。用法:用時先用雙氧水滴入耳內沖洗膿液,再用棉球擦乾。用小滴管吸出藥油滴入耳內2~3滴,滴完後用手輕按耳邊使藥液進入中耳,約停留20分鐘傾出,每日5~6次。慢性患者約7~10天,急性患者約1~3天即可治癒。
  4. 其它:還有人用香椿子治療頭痛、偏頭痛、胸痛、風濕關節痛、疝氣痛、風寒外感、痔漏等症,用香椿葉治療赤白痢疾、唇上生疔、小兒頭生白禿、漆瘡,用椿白皮治療痢疾、淋濁、白帶、腹中痞塊、胃潰瘍出血、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症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