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bble_chart 類別 八髎穴之一;交會穴:足太陽、少陽之絡。
bubble_chart 釋名
髎,又作「窌」,骨孔。穴當第一骶後孔部,位居八髎之最上,故名。
bubble_chart 位置
_tw.webp)
八髎穴位 (改編自《經絡與穴道》)
在骶部後正中線與髂後上棘間凹陷處,適對第一骶後孔,外與
小腸俞相平。
- 《針灸甲乙經》:「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俠脊陷者中。」
- 《素問‧刺腰痛論》王冰註:「當踝骨下陷中,余三髎(次、中、下髎)少斜下,按之陷中是也」;
- 《類經圖翼》:「腰髁骨即十六椎下腰脊兩旁起骨之夾脊者」;
- 《針灸集成》:「在陽關下五分,去中行一寸,外直小腸俞。」
bubble_chart 解剖
- 肌肉:豎脊肌起始部及臀大肌起始部。
- 神經:第一骶神經後支。
- 血管:骶外側動、靜脈後支。
bubble_chart 操作
正對骶後孔直刺或略向上斜刺1~2寸。不可過深,以免穿過骶孔損傷直腸、膀胱。艾炷灸3~7壯,艾條灸10~15分鐘。
bubble_chart 功效
理下焦、健腰腿。
- 古典:腰痛、大小便不利、遺尿、腰腿冷痛、陰挺、赤白帶下、陰中痒痛、月經不調。
- 現代:腰腿痛、坐骨神經痛、催產、引產、盆腔炎、睪丸炎、下肢癱瘓。
bubble_chart 配穴
bubble_chart 其它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