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證型陰虛陽亢
【概念】

陰虛陽亢證指陰液虧虛,陽失制約而偏亢,以頭暈目眩,潮熱盜汗,頭痛耳鳴,煩躁失眠;舌紅少津,脈細數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證候,多因年老體衰,外感熱邪日久,或大病久病遷延日久,情志失調,房事不節等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為:心煩少寐,兩顴潮紅,口乾咽燥,頭暈目眩,耳鳴耳聾,潮熱盜汗,舌質紅少津,脈細數等。

陰虛陽亢證常見於「不寐」、「眩暈」、「頭痛」、「中風」、「耳鳴耳聾」等疾病中。

本證通常應與「陰虛內熱證」、「肝陰虛證」、「陰虛風動證」相鑒別。

【鑑別處理】

陰虛陽亢證在不同疾病之中臨床表現各具一定特點,治法亦異,必加辨析。

  • 如本證可見於不寐中,一方面多因素體虛弱,或色慾不節,或久病之人,腎陰耗傷,上不能奉於心,水火不濟,則心陽獨亢,如《景岳全書‧不寐》所說:「真陰經血不足,陰陽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另一方面則由於情志所傷,肝失條達,郁而化火,精血內耗,陰虛陽亢,擾動心神,神不得寧而致不寐。其病理變化,總屬陰虛陽亢,陰陽失交,症見心煩不寐,心悸不安,頭暈耳鳴,五心煩熱,盜汗顴赤,口乾欲飲,腰酸健忘,舌紅,脈細數;治宜滋陰降火,養心安神。方用黃連阿膠湯(《外台秘要》)合硃砂安神丸(《內外傷辨惑論》)。
  • 在眩暈病中,見陰虛陽亢者,其因有二,一是腎陰素虧,水不涵木,肝失所養,導致肝陰不足,肝陽上亢,出現眩暈;一是情志久郁,郁而化火,使肝陰暗耗,風陽升動,上擾清竅,而成眩暈。症見眩暈耳鳴,頭疼且脹,每因煩勞或惱怒而加劇,心煩潮熱,急躁易怒,口苦咽乾,少寐多夢,舌質紅,苔黃脈弦,治宜育陰潛陽,滋養肝腎,方用大補陰丸(《丹溪心法》)。
  • 如在頭痛病中,見陰虛陽亢證者,多為先天稟賦不足,腎精久虧,或縱欲恣情,年老體邁,病後精血衰少,耗傷肝腎精血,陰不制陽而致。症見頭脹而痛,頭目眩暈,心煩易怒,手足心熱,腰膝酸軟,目干而澀,遺精,舌紅,脈細弱,治宜滋腎降火,方用知柏地黃丸(《醫方考》)。
  • 如在中風病中見本證者,多因素體陰虛,水不涵木,復因情志所傷,肝陽暴張,陰虧于下,陽亢于上,陽化風動,血隨氣逆,挾痰挾火,橫竄經隧,蒙蔽清竅,而形成上實下虛,陰陽互不維繫之危急證候,症見平素有頭暈耳鳴,少寐多夢者,突然發生頭痛頭暈加重,口眼喁斜,舌強語謇,或手足重滯,甚則半身不遂等症,舌質紅,苔膩,脈細數,治宜滋陰潛陽,熄風通絡,方用鎮肝熄風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 如在耳鳴耳聾病中,見陰虛陽亢證者,多為年老體邁,病後精血衰少,或恣情縱欲,耗傷肝腎精血。如《醫學心悟,耳》云:「耳者,腎之外候。《中藏經》曰: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於耳,足少陽膽經,皆絡于耳。」又云:「若久患耳聾,則屬腎虛,精氣不足,不能上通於耳;宜用六味地黃丸加枸杞、人參、石菖蒲、遠志之類。」由此可見腎精充盛則耳聰,腎精損耗,髓海空虛,不能上濡清竅,而無根之火上浮,引起耳鳴耳聾。症見耳鳴或耳聾,頭暈目眩,顴赤口乾,手足心熱,腰膝酸軟,遺精滑精,舌紅,脈細弱,或尺脈虛大,治宜滋腎降火,收攝精氣,方用耳聾左慈丸(《小兒藥證直訣》),此方本於六味地黃湯,意取「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意。
陰虛陽亢證在不同的疾病中,臨床表現雖有共同之處,但也各自具備了其鮮明的臨床特點。

本證多見於素體陰虛,或年高體虛,酒色房勞,婦女絕經前後,或長期憂鬱惱怒者,陰精耗乏,陰不制陽而發。年老者陰液衰少,常有耳鳴耳聾,腰酸腿軟,卒中偏癱,足跟痛等;青年精虧,相火妄動,表現為見色流精,即易興陽,又見易泄精,心煩少眠,性急暴怒;婦女經水將盡,腎氣漸衰,血海漸枯,衝任已虛,症見經行紊亂,時有後移,經少閉經,急躁易怒,目脹頭暈,自汗盜汗,耳鳴耳聾,口乾目澀,面赤火升,五心煩熱等症狀。

陰虛陽亢久治不愈,易出現陽升風動,氣血上逆,常挾風、火、痰、熱之邪,上蒙清竅,發展為閉證,即《素問‧調經論》說:「血之與氣,並走于上,則為大厥。」表現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身熱面赤,手握口噤,氣粗口臭,便閉,苔黃膩,脈弦,治宜育陰潛陽,方用羚羊角湯(《醫醇賸義》)合安宮牛黃丸(《溫病條辨》)。陰液耗傷日久,或失治誤治,陽浮於上,陰竭于下,有陰陽離決之勢,陽氣暴脫之徵,發展為脫證,症見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張目合,鼻鼾舌萎,手撤便遺,多汗肢冷,脈微欲絕,治宜益氣回陽,救陰固脫,方用參附湯(《婦人良方》)合生脈散(《內外傷辨惑論》)。

【類證鑑別】

陰虛內熱證與陰虛陽亢證︰兩者都陰液虧虛,陰不制陽的表現,但一是以虛火內生為主,…是以陽亢于上為主。在病因方面,陰虛內熱多因先天桌賦不足,後天酒酪過度,或大病久病失於調治,或失治誤治耗傷陰液,水不制火,而見發熱,陰虛陽亢證其病因除陰虛內熱證所述傷陰的情況外,還多因暴怒、思慮、憂鬱等情志不調,陰液暗耗,陰不制陽,而成陰虛陽亢。在臨床表現上,陰虛內熱證多有低熱難退,口乾,潮紅,五心煩熱,小便短黃,大便乾結等,以虛火內旺,低熱,午後入夜加劇為特點。陰虛陽亢證則有,頭暈目眩,耳鳴耳聾,心煩不寐等,以陽亢于上的表現為主。治療方面,一治宜滋陰清熱,一治宜滋陰潛陽為主。兩者在病因病機,臨床表現,治則治法上,雖多有相同之處,但又各具獨有特點,臨床上不難區分。

肝陰虛證與陰虛陽亢證︰兩證均有陰虛,二者臨床表現頗為相似,皆可見眩暈,頭痛,耳鳴,口燥咽乾,顴紅目赤,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失眠多夢,心煩易怒,舌紅少苔,脈細數。從病囪而論,陰虛陽亢證,多由稟賦薄弱,縱慾過度,失血傷陰,或情志內傷,精血暗耗,陰不制陽所所;而肝陰虛證多由肝血虛證發展而來,或郁而化火,肝陰暗耗所致。肝主筋,開竅于目,其華在爪,經佈於肪,肝陰不足,不能濡養筋脈爪甲目竅,如《金匱翼‧肋痛統論》說:「肝虛者,肝陰虛也。陰虛則脈絀急,肝之脈貫膈布脅肋,陰虛血燥,則經脈失養而痛」,故見爪甲不榮,兩目畏光乾澀,昏花夜盲,脅痛等,病位在肝,此與陰虛陽亢不同。肝腎同源,肝陰虛日久而成肝腎陰虛之候,其病變常相互影響,本證亦可因肝腎陰虧,水不涵木,肝陽升發太過而致肝陽上亢,或肝陽升動無制,精血虧竭,筋脈失養,則風自內生,發展成為肝風內動之候。

陰虛風動證與陰虛陽亢證︰兩證雖均有陰虛表現,但病因及臨床表現卻各有不同之處,陰虛風動證指溫病熱邪傷陰,筋脈失養,虛風內動的證候,除陰虛的症狀外,還表現于皮膚干皺,唇焦舌萎,手足蠕動,甚或瘼瘋,心中澹澹大動,精神倦怠,目陷耳聾,時時欲脫,舌絳少苔,脈虛或細促。《溫病條辨‧下焦篇》說:「熱邪久羈,吸灼真陰,或因誤表,或因妄攻、神倦瘈瘲,脈氣虛弱,舌絳苔少,時時欲脫者,大定風珠主之。」陰虛風動證多屬陰液傷極之重症,可尤陰虛陽亢證發展而來,兩者不難區分。

【文獻別錄】

  • 《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
  • 《景岳全書‧不寐》:「真陰精血不足,陰陽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
  • 《景岳全書‧眩運》:「眩運一證,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
  • 《景岳全書‧非風》「凡病此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傷,或酒色過度,先傷五臟之真陰,…陰虧於前面陽損於後,陰陷於下而陽乏于上,以至陰陽相失,精氣不交,所以忽而昏憒,卒然仆倒」。
  • 《臨證指南醫案‧‧眩暈門》:「經雲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頭為諸陽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竅,所患眩暈者,非外來之邪,乃肝膽之風陽耳,甚則有跌仆之虞。」《臨證指南醫案‧中風》:「今葉氏發明內風,乃身中陽氣之變動。肝為風臟,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榮,故肝陽偏亢,內風時起,治以滋液熄風,濡養營絡,補陰潛陽」。
  • 《醫學從論‧眩暈》:「究之腎為肝母,腎主藏精,精虛則腦海空虛而頭重,故《內經》以腎虛及髓海不足立論也。其言虛者,言其病根,言其病象,理本一貫。」
  • 《醫學心悟‧耳》︰「耳者,腎之外候,《中藏經》曰: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於耳,足少陽膽經,皆絡于耳」,「若久患耳聾,則屬腎虛,精氣不足,不能上通於耳,宜用六味地黃丸加枸杞、人參、石菖蒲、遠志之類。」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