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藥名黃芩
【品種來源】

本品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芩, (Scutellaria baicalnsis Geprgi) 的根。主產於河北、山西、內蒙古、河南及陝西等地。春秋兩季採挖。蒸透或開水潤透切片。生用,酒炙或炒炭用。

黃芩 (飲片)

【性味歸經】

苦,寒。歸肺、胃、膽、大腸經。

【功效】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本品又分枯芩,即生長年久的宿根,善清肺火;條芩為生長年少的子根,善清大腸之火,瀉下焦濕熱。

【主治】

  1. 用於濕溫暑濕,濕熱痞悶,黃疸瀉痢。本品苦寒,清熱燥濕,能清肺胃膽及大腸經之濕熱,尤善病中上焦濕熱。用治濕溫暑濕,濕熱鬱阻,胸脘痞悶、噁心嘔吐、身熱不揚、舌苔黃膩,多與滑石白蔻仁通草等同用,如黃芩滑石湯;若濕熱中阻,痞滿嘔吐,常與黃連乾薑半夏等配伍,辛開苦降,如半夏瀉心湯若大腸濕熱,泄瀉痢疾,可與黃連葛根同用,如葛根芩連湯;用治濕熱黃疸,則與茵陳梔子同用。
  2. 用於肺熱咳嗽,熱病煩渴。本品善清肺火及上焦之實熱,若肺熱壅遏,肺失清降,咳嗽痰稠,單用即效,如清金丸;亦可配桑白皮知母麥冬等同用,以增強清肺止咳之功,如清肺湯。此外,本品還可用治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唇燥、溲赤便秘、苔黃脈數,常與薄荷梔子大黃等同用,以瀉火通便,如涼膈散。本品兼入少陽膽經,與柴胡同用,治邪在少陽寒熱往來,有和解少陽之功,如小柴胡湯
  3. 用於痛腫瘡毒,咽喉腫痛。本品有較強的規火解毒之力,瀉火毒熾盛的瘡痛腫毒,咽喉腫痛,常與銀花連翹牛蒡子板藍根等同用。
  4. 用於血熱吐衄。本品請熱涼血止血,可治療火毒熾盛迫血妄行的出血證,如吐血衄血。常配伍生地白茅根三七等同用。
  5. 用於胎熱不安:本品有除熱安胎之效,用治懷胎蘊熱,胎動不安之症。常與白朮當歸等配伍,如當歸散

【文獻別錄】

  1. 《本經》:「主諸熱黃疸,腸辟泄痢,逐水,下血閉,惡瘡疸蝕火瘍。」
  2. 《珍珠囊》:「涼心,治肺中濕熱,瀉肺火上逆,…安胎。」
  3. 《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氣,定喘咳,止失血,退往來寒熱,風熱濕熱,頭痛,解溫疫,清咽,療肺痿、乳癰發背,尤祛肌表之熱,故治斑疹、鼠瘻,瘡瘍、赤眼,實者涼下焦之熱,能除赤痢,熱蓄膀胱,五淋澀痛,大腸閉結,便血,漏血。」

【用法用量】

煎服,3~10g。清熱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止血多炒炭用。清上焦熱多酒炒用。

【注意禁忌】

本品苦寒傷胃,脾胃虛寒者不宜使用。

【現代藥理】

本品含黃芩甙元、黃芩甙、漢黃芩素、漢黃芩甙、黃芩新素、苯甲酸,β-谷甾醇等。

  1. 黃芩煎前劑在體外有較廣的抗菌譜,對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綠膿桿菌、百日咳桿菌、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雙球菌、腦膜炎雙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2. 對流感病毒、鉤端螺旋體及多種致病真菌亦有抑制作用。
  3. 此外,還有解熱、降壓、利尿、鎮靜、利膽、保肝、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以及抑制腸管蠕動等功能。
  4. 黃芩甙、黃芩式甙對豚鼠離體氣管過敏性收縮及整體動物過敏性氣喘,均有緩解作用,與麻黃鹼有協同作用。
  5. 大便秘結,常與火麻仁、瓜蔞仁等配伍。
  6. 此外,本品配菊花製成菊明降壓片,用治高血壓病有一定療效,決明子煎劑、糖漿劑、片劑治高血脂症有效。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