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下品 » 附子
【內容】

【性味】

辛、温,有大毒。

【功效】

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以刀削去皮脐,每个剖作四块,用滚水微温泡三日,一日一换,去盐味,晒半燥,剖十六块,于铜器炒熟用之,近世以便煮之,非法也。)

【集注】

陈修园曰:

  • 《素问》谓以毒药攻邪是回生妙手,后人立补养等法是模棱巧术,究竟攻其邪而正气复,是攻之即所以补之也。
  • 附子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 《本经》云:风寒咳逆邪气,是寒邪之逆于上焦也;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步行,是寒邪著于下焦筋骨也;症坚、积聚、血瘕,是寒气凝结,血滞于中也。
  • 考《大观本》咳逆邪气句下,有‘温中金疮’四字,以中寒得暖而温,血肉得暖而合也。大意上而心肺,下而肝肾,中而脾胃,以及血肉筋骨营卫,因寒湿而病者,无有不宜。即阳气不足,寒自内生,大汗、大泻、大喘、中风、卒倒等症,亦必仗此大气大力之品,方可挽回。此《本经》言外意也。
  • 又曰:附子主寒湿,诸家俱能解到,而仲景用之,则化而不可知之谓神。且夫人所以生者,阳也,亡阳则死。亡字分二字,一无方切,音忘,逃也,即《春秋传》出亡之义也;一微夫切,音无,无也,《论语》亡而为有,孟子问有余曰亡矣之义也。
  • 误药大汗不止为亡阳,如唐之辛蜀,仲景用四逆汤、真武汤等法以迎之;吐利厥冷为亡阳,如周之守府,仲景用通脉四逆汤、姜附汤以救之;且太阳之标阳外呈而发热,附子能使之交于少阴而热已。少阴之神机病,附子能使自下而上而脉生,周行通达而厥愈;合苦甘之芍、草而补虚,合苦淡之苓、芍而温固,元妙不能尽述。按其立法,与《本经》之说不同,岂仲景之创见欤?
  • 然《本经》谓‘气味辛温有大毒’七字,仲景即于此悟出附子大功用。温得东方风木之气,而温之至则为热,《内经》所谓少阴之上,君火主之是也。辛为西方燥金之味,而辛之至则反润,《内经》所谓辛以润之是也。凡物性之偏处则毒,偏而至于无可加处则大毒。因‘大毒’二字,知附子之温为至极,辛为至极也。
  • 仲景用附子之温有二法:
    • 杂于苓、芍、甘草中,杂于地黄、泽泻中,如冬日可爱,补虚法也;
    • 佐以姜、桂之热,佐以麻、辛之雄,如夏日可畏,救阳法也。
    用附子之辛,亦有三法:
    • 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辛燥以袪除风湿也;
    • 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辛润以温补水藏也;
    • 若白通汤、通脉四逆汤,加入尿猪胆汁,则取西方秋收之气,保复元阳,则有大封大固之妙矣。
    后世虞天民、张景岳,亦极赞其功;然不能从《本经》中细绎其义,以阐发经方之妙,徒逞臆说以极赞之,反为蛇足矣。

上一節 石膏
半夏 下一節

【其它相关项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