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大陸學者張穎清教授,于知名的《自然》雜誌發表了「生物全息律」,在海內外引起了極大的迴響,開創了全息生物學的里程碑,也為古典中醫的許多觀察結果作了絕佳的註解。
所謂
全息元在反應全身訊息作為診察單元之外,往往還可以是治療單元。例如張穎清教授發現的第二掌骨,它對應到整個人體,試者可以手指尖按壓第二掌骨的各處,當按到特別痠痛的點時,即代表該處對應的臟器有疾,而以針刺該處即可對所對應的臟器產生治療、調整作用。又例如,耳廓也對應到整個人體,耳廓局部的黯沉、脫屑、或靜脈曲張反應出該處所對應臟器的不適,治療時即可按摩該局部,或以耳針刺之,或貼以王不留行種子,並不時按摩以刺激之,藉此也可舒緩患處的不適。足底按摩亦是藉由刺激足部全息元的局部所對應的人體臟器或組織而產生遠距的調節、舒緩效果。
中醫的脈診(圖3)是以醫師的手指去感受患者橈動脈全息元的搏動所透露的全身機能性訊息(見「把脈在把些啥?」一節);面部的望診(圖4)、舌頭的望診(圖5)也是分別觀察整個臉、舌全息元所透露的全身訊息。又如中醫針刺並不特別針對患處施針,其許多遠距針刺的神奇療效,經常是透過針刺全息元內某點所對應的患處臟器組織而產生療效,例如針刺足背的太衝穴可治療頭部及眼球的疾患,即是一例,該穴恰對應到足部全息元的頭、眼部位。
古典漢醫認為「天人相應」,即天地間有的現象,人體內也有相應的現象。筆者以為,「人體」亦為整個地球表面生態系的全息元(圖8)。從一個未受精卵開始,卵即像地球(母),精子就像從太陽(父)來的光熱與訊息,當精子射入卵子後,另一小天地的化生於焉展開,於是太極分兩儀,兩儀分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乾坤,完成了另一個生命體,一個小天地。之後,橫膈以上像天空,兩個肺中充滿了空氣流,心臟像是太陽高掛在空中,不斷的脈動以散發出光與熱(即血管的血流)到全身,體液像湖海,滋養並保溫。事實上,人體的水分所佔比例與成份也頗似海洋在地表的比例與成份,而這也解釋了心臟何以演化為間歇地跳動、而非連續式泵浦的疑問,因為日週期的關係,地表也是日夜間歇地受到太陽的光與熱,非連續式的。橫膈以下的胃腸等臟器像大地,任何飲食進入後都會被轉化成營養,以滋育這個小天地間的每個生靈(細胞)。所以筆者認為,受精卵所重演的,不僅是地球生命的演化史,也是目前活生生的地球的縮影。
非線性物理學中,有種結構稱作「耗散系統」(2),其內容涵蓋混沌(chaos)、碎形(fractal)、全像(holography)、非線性數學等等,筆者以為此學說最能解釋生命的全息現象。生物的全息元並非特例,而是所有「非線性動力系統」所共具的普遍現象。地球表面的種種活動猶如一鍋「非線性動力系統」湯,太陽與地熱是主要的動力源,它們作用在地表間,煮出了「混沌湯」,故其中的各式形態即有著碎形(fractal)樣式(pattern)的特徵──由整體至極微的樣式皆不斷自我重複(圖9)。人孕育於其中,自然有著這鍋「混沌湯」的印記──人之中還有更小的人的樣式。中國古諺云「天為父,地為母。」《聖經》云「上帝依祂自己的形態創造了人。」不謂富有深意耶?
【附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