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 耗散系统、生命、与中医
作者︰沈药子
【內容】

沈药子 于 丙戌年小满

非线性物理学中有种结构称作耗散系统(dissipating system),又名耗散结构 (dissipating structure),它是门方兴未艾的新科学,由比利时化学家、物理学家普立高津(Ilya Prigogine)所提出,并因此于1977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耗散系统与混沌(chaos)、碎形(fractal)、全像(holography)、非线性数学等等科目有着紧密的关系。

所谓耗散系统,乃指一非线性动力系统不断地从周围环境吸收物质、能量、与资讯(负熵),又不断地排出物质、能量、与资讯(正熵)至环境中,在这出入的过程中,该系统会展现出在时间或空间上某种固定或动态重复变动的样式(pattern),此样式即耗散结构。

耗散系统是传统基础科学所陌生的,它有几项特性:

  • 其一,它有碎形的特性,亦即它产生的样式具有不断自我重复的特质,在每个局部的结构都包含全部整体的样式,它的维度不是整数的,它的复杂度是无穷的,它的样式虽自我重复,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图1);
  • 其二,它产生的样式决定于它与周边环境的互动程度及周边环境的条件,意即,样式的产生是有边界条件的;
  • 其三,它的系统有不连续态(state或phase)的概念,当边界条件变更时,系统会从一态跃迁到另一态,而在混沌组态下,系统的可能的态有无限种,绵绵密密地连接在一起,任何边界条件的些微改变都会让系统跳离原本的态,进入另一个可能全然不同于原先的态,此即著名的蝴蝶效应。此有似电子在位能受限时会有几个不连续能态,当电子的能量足够时,才可跃迁到另一态;而不受限的自由电子则有无限的连续态,任意的能量扰动都可令电子跳到另一态。
Mandelbrot set全貌
Mandelbrot set的局部放大
局部的局部再放大
图1、著名的碎形图例“Mandelbrot set”
图片来源︰Wikipedia

我们的生活周遭,其实充斥着耗散系统,比如生命即是一种,它不断的从周遭吸取物质、能量、与讯息,也不断地放出,物质、能量、与讯息,在这样的流动之中,展现并保存了生命的样式(结构),一旦停止了这种规模的物质、能量、与讯息的交换,生命的结构就无法继续维持而崩解。城市也是。

在大环境中,影响生命最深的,就是地球表面的巨大耗散系统,太阳是最主要的能量与资讯的提供者,其充要边界条件就是地球与太阳保持目前的距离、黄道与赤道保持目前交角;并且,地球上有水、有日周期、年周期,当太阳的光、热、与内含的资讯打在地球表面时,地表便开始发生蒸腾、对流,在特定条件下,耗散结构于焉产生。这就好像一个水壶摆在炉子上,在特定的温度与时间的煮过后,水壶中会开始出现复杂的对流样式,这种样式也是种耗散结构。而在地球这个巨大的水壶中,在这恰到好处的边界条件下,生命的样式渐渐被蒸腾出来,故我说“日蒸大地,万物耗散。”

生命的样式就是耗散结构,它必然满足先前提到的三个原则,它是个碎形,里里外外,从极微细的局部到整体,无不展现著一种自我重复的样式,它的结构样式必然与边界条件息息相关。简言之,地球与太阳,甚至包括周边卫星、行星,乃至远方恒星的组态决定了生命的样式。它的系统有态的概念,不同态有不同的样式,而态则决定于输入系统的能量与讯息的多寡,所以地表随着边界条件的改变而有不同品类的生命。从这里,吾于是假设生命并非因进化而产生,乃是地球这种组态与边界条件下的必然结果。因为边界条件的改变,导致了蒸腾于地球表面的耗散结构产生了变化,于是有了不同的生命样式,而被误以为是进化。何故?若将地球搬离目前的轨道,或更近或更远离太阳,或改变黄道、赤道交角,则地球从太阳得到的光热与讯息等组态立刻会改变,地球表面的所有样式,包括大气与生命的,立刻会随之丕变。若边界条件实在不足,甚至会消失,例如远古的恐龙时代,很可能是因为地球的轨道大气等边界条件不同于目前的,导致当时有着那样的生命样式,当地球的边界条件因为某种因素而大变(例如彗星的撞击),导致边界条件的改变,则地表的耗散结构样式亦随之改变,于是旧有物种灭绝,新的物种产生。

地球上的任一生命体,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无不在模拟着地球这个巨大的母耗散结构,这也是耗散样式的特质之一,从极细微到整体,无不展现结构上的自我重复。从一个未受精卵开始,卵即像地球,精子就像从太阳来的光热与讯息,当精子射入卵子后,另一小天地的化生于焉展开,于是太极分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乾坤,完成了另一个生命体,一个小天地。之后,横膈以上像天空,两个肺中充满了空气流,心脏像是太阳高挂在空中,不断的脉动以散发出光与热(即血管的血流)到全身,体液像湖海,滋养并保温。事实上,人体的水分所占比例与成份也颇似海洋在地表的比例与成份,而这也解释了心脏何以演化为间歇地跳动、而非连续式泵浦的疑问,因为日周期的关系,地表也是日夜间歇地受到太阳的光与热,非连续式的。横膈以下的胃肠等脏器像大地,任何饮食进入后都会被转化成营养,以滋育这个小天地间的每个生灵(细胞)。身体的每个细胞实际上也是个小世界,也是耗散系统,例如粒腺体就像太阳,不断地放出光与热,笔者于是猜测,粒腺体想必也有着如日夜般的脉动节律,只是目前的生物学尚未发现。所以笔者认为,受精卵所重演的,不仅是地球生命的演化史,也是在展现目前活生生的地球。

没有了太阳的蒸照,甚或蒸照的条件不足或太过,都不会产生生命这样的耗散结构。那么,生命这种耗散结构,须在怎样的条件下?又会产生怎样的样式?条件是,须在目前生命所能接受的温度范围内,也就是太阳与地球保持目前的轨道距离,黄道与赤道有目前的倾角,须有日周期与年周期,而它可产生的主要的巨样式即四季。四季者,四种巨环境的明显的样式、能量、及颜色的改变。从太阳来的光与热若太过或不及,都会使整个样式偏离,甚至消失。换言之,地球现在所处的组态正是产生目前生命样式的最佳边界条件。

四季的样式是耗散结构,它分别代表四种能量属性───春,四散,青色;夏,上升,温暖,红色;秋,收敛,白色;冬,下降,黑色。它有着在不同时空不断自我重复的特质,在空间上有东西南北,在时间上有春夏秋冬,同一时间,我们可在北边见到冬天的景象,在南边见到夏天,在东边见到春天,在西边见到秋天,不同时间,我们可在一天的半夜感受到冬天,早上感受到春天,中午感受到夏天,傍晚感受到秋天,甚至一个月的周期也有四季的样式,海有低潮满潮等等,四季的样式让我联想到用牛顿法在复数空间所产生的Z4=1碎形结构(图2),在四组解的交界展现出不断自我重复、变化万千的碎形宇宙。

图2、Z4=1的复数空间牛顿解之碎形结构
(引自《混沌》彩图,天下文化出版)

生命既是地表的耗散系统的一部份,是整个碎形中的一小块,自然也具备了整个地球的无限繁复的样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生命体内,在时间上有春夏秋冬的变化,在方位上也有春夏秋冬的不同,例如左为春,右为秋,上为夏,下为冬,孩提时是春,青壮年是夏,中年是秋,老年是冬,其脏象机能可依春夏秋冬的属性划分,如肝为春,心为夏,肺为秋,肾为冬。心脏的每一次搏动,都代表着一日夜的更替。从全像观点,人体的许多部位可反映出整体的机能状况,甚至可作为治疗点,例如寸口脉动、面诊、舌诊、耳穴、第二掌骨,乃至一个细胞也可视为整个人体或天地的具体而微的缩影。

古哲从仰观天象,俯查地理的观察中发现到了耗散系统的特质,其样式与规则不断的在整个大环境甚至人体中自我重复,并将耗散系统的特点发挥应用的淋漓尽致,而有了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天人相应等学说,特别是将之成功地应用在医学上。地球上的最大阴阳就是日夜的变化,它是地球上耗散系统的边界条件之一,它稳定且绝对地影响着地球上的所有耗散样式,五行学说乃四行───春夏秋冬四种样式与能量模式加上大地所构成,大地是背景,四行在大地的基础上交错变化,有如万花筒般令人目眩。

阴阳五行等学说是中医学的根本,它不断地提供各朝各代的医者予创新、创造的能量,使中医生生不息,从数千年的应用不衰可知,它肯定有着更深层的内涵等待发掘。阴阳五行学说超越现代理解,现代中医主流以为阴阳五行不科学,少谈甚或耻谈阴阳五行,这着实是种倒退。一个学问若失去或否定其根本,这样的学问是否还有未来可言?

上一節 流水潺潺

【其它相关项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