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異位性皮膚炎是種反覆發作的過敏性皮膚病,全身或大關節皮膚癢、抓到紅腫流湯,是父母心中的大痛!此疾在嬰幼兒很常見,約占小兒人口的3~5%,其中6成在1歲內發病,3成在1~5歲之間發病。患兒中約有一半會合併過敏性鼻炎、氣喘、過敏性結膜炎等疾,也就是俗稱的過敏兒。
筆者的兒子也是此疾的患者,他3個月大時發病,全身漸漸發出整片如晚霞般的紅疹 (圖1),當時值筆者行醫初期,對此病還不甚熟悉,只能當它是上天的試煉!在筆者的治療下,雖然皮膚症狀仍反反覆覆,但程度遞減,終於在3個多月之後痊癒,之後偶在大關節處零星小發作,經中醫處理過即快速緩解,之後至今長大未曾再犯。發病期間未曾服過一粒西藥或益生菌、未曾擦過一絲西藥膏。
圖1、筆者兒子的異位性皮炎
(a) 初發病1個月
(b) 發病2個月(中醫已治療1個月)
(c) 發病3個月(中醫已治療2個月)
現代醫學尚未確定其病因,僅發現一些蛛絲馬跡可供參考︰
- 小兒常見︰大部份會在10~12歲前漸漸痊癒,僅5~10%持續至成人。
- 過敏體質︰父母有過敏者,小兒發病機率較高。
- 外在誘因︰某些飲食、環境、氣溫、濕度、或情緒變動易誘發或加重。
現代醫學對此疾的病因不明,其主要療法也就只能消極地控制︰
- 抗組織胺︰消極地抑制體內的發炎反應,並未治療到根本,一停藥就復發,必須經常服用,第一代抗組織胺主要副作用︰昏沉嗜睡。
- 類固醇︰消極地抑制體內的免疫系統,同樣並未治療到根本,一停藥就復發,常期使用後會有明顯副作用,常期塗抹含類固醇藥膏會讓皮膚萎縮、變薄。
- 抗生素︰皮膚搔抓到紅腫時使用,對抗細菌的感染,同樣並未治療到根本,久服抗生素也會有許多不良副作用。
- 益生菌︰有些患者有點效,大多患者無效。
據統計,有8成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對西醫的治療不滿意、4成患者找過5位以上的醫師治療。可知現代醫學的療法就是用化學藥品壓制人體的免疫系統,讓它暫時不發炎、發癢而已,患者若幸運痊癒了,也主要是自己痊癒的,不是西藥治好的。
回想過往行醫的歷程裡,經常會遇到此疾的患者,除了傳統中醫的思路,筆者也經常思考此疾背後的本質,吾兒的患病經歷也讓筆者更能體會患者父母的痛心疾首。
在中醫,此病經常被分為幾種證型(model)︰
- 風熱:即「火熱之象」較顯著,患處以紅腫癢為主要特徵,滲出液不多,常見於急性發作期。
- 溼熱俱盛:「熱」就是紅腫癢,「濕」就是水分多,可見到很多水樣的滲出液,也屬急性發作期。
- 血虛風燥:患者體內血氣不足以滋養皮膚,患處乾燥粗糙脫屑,久則色素沉澱或苔蘚樣病變,多見於慢性期。
- 脾虛溼盛:患者的脾機能低下,導致濕氣未受制衡,患處的紅腫熱象不明顯,多是皮色暗沉,帶有水泡或滲出液,或可兼見大便稀爛不成形,容易疲倦,胃腸容易脹氣等等「脾虛」的症狀,多見於慢性期。
臨床上,少有患者剛好是以上的標準證型,大都是以上的混合型,也可以是以上未提到的證型。中醫優於西醫之處在於︰發現人體內臟腑機能失衡、或氣血的虧虛、或濕氣重、或火氣大,也是發病的要因,調體質就是在調這些︰氣虛為機能低下,補氣可提升機能;陰虛、血虛為滋養的物資不足,養陰、補血可以補足;濕氣重則提升脾腎機能,排除濕氣;火熱之氣旺就清熱瀉火,使之清涼。
在中醫,「風」是個很特別的辭彙,許多和「癢癢」有關的症狀或病名,都會帶個「風」字,例如︰傳統中醫的「四彎風」就是指四肢的大關節(四個彎處)的搔癢症,著名的
消風散就是被廣泛用於治療皮膚癢或皮膚炎的中成方。而傳統的感冒有時也稱「傷風」,
「風」就是「風邪」,就是像風一樣飄忽不定、來無影去無蹤的各種外來的致病因的統稱。或問,中醫的「血虛風燥」係指體內血氣不足導致的皮膚乾癢,這和「風邪」有啥關係?而像異位性皮膚炎這種看似皮膚無端自己發癢,也似乎和外來的邪氣(風邪)無關?其實恰恰相反,
「風邪」就住在皮膚上,伺機而動。
圖2
(a) 皮膚的結構
US-Gov,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b) 皮膚上的微生物
圖片已取得授權
據估算,人體內外有近40兆個細菌,比人體的總細胞數量還多些,這些細菌或有益、或有害、或無害,9成以上的細菌存在腸道內。人體的皮表則存在千種以上的細菌,細菌分佈並不均勻,在乾燥的手臂上,指甲大小的面積只有數千個細菌,而腋窩的同樣面積則可有數百萬個,差異之因在於不同皮表的環境條件(如濕度、酸鹼度、油脂及鹽分的含量)皆不同,導致所在的細菌數量、種類也有所不同。正常情況下,這些細菌和皮表條件、及免疫系統相互制約平衡,因此皮膚外貌健康無病 (圖2)。但當皮表的平衡被破壞,如皮表的環境條件改變了,或體內的免疫系統失調了,細菌便開始增殖或分泌異常物質,免疫系統開始攻擊細菌或有所反應,發炎發癢於焉產生,這就是中醫在皮膚上所謂的「風」的實質。
皮表的微生物的微妙平衡與人體內的諸多因素息息相關,例如,濕氣重的患者,其淋巴回流差,水分容易囤積於皮膚,而淋巴循環也和免疫系統息息相關,濕氣重不僅讓患處的代謝效率變差、代謝廢物堆積,免疫力的發揮也受牽制,而皮表的水氣過重也會令微生物更容易孳生。氣虛血虛陰虛的患者,其滋養體內組織的能力較差,免疫細胞的物資供應也較差,導致免疫力低弱,皮膚修護能力差,微生物容易滋生、入侵。所以調整體質乃鞏固皮表微生態之平衡的重中之重,只有體質變好,免疫系統及皮膚才會強健,病才會好。調體質正是西醫所欠缺的,西醫的理論在此面向若不突破,一直往微觀裡鑽,永遠也治不好這個病。
或問,為何此疾多發生在小兒?答曰︰小兒有別於成人的特質在於︰
- 小兒正處於高速生長發育時期,體內常須消耗大量物資(中醫的「陰」)用於長腦、長身體,故小兒容易陰虛火旺、易上火。
- 小兒的消化道稚嫩,牙齒也正在發育,常常因為咀嚼不足,消化不良,腸胃脹氣,影響腸胃機能、營養吸收,所以小兒容易脾虛、血虛,容易濕氣堆積。
- 小兒的免疫系統正在發展中,大多數的微生物對它都屬陌生,因此小兒的免疫系統容易過度敏感、胡亂攻擊。
有了以上的理解,我們便可同時從體內及皮表雙管齊下,快速有效地治癒異位性皮膚炎︰
- 體內︰服中藥調養臟腑氣血的不足,袪除過度的火熱濕氣,改善體質。
- 體外︰抹中藥膏抑制皮表微生物的滋長、安撫過抗的免疫細胞、滋潤受損的皮膚、促進皮膚的修復。
傳統豐富的中藥裡,有些已被證實具有廣譜抗細菌、抗黴菌的藥理作用,也有些能安定免疫系統,有些能滋潤修護皮膚,且都被證實長期使用對人體幾無任何副作用,只要從中挑選出寒熱屬性合宜的藥材集合起來,萃取出它們的精華,將之製成乳霜,施用於患處,配合內服中藥調養體質,裡應外合,療效肯定卓越、完勝西醫,治癒異位性皮膚炎即成小菜一碟。
其它配合事項︰
- 皮膚一旦抓破即易藏汙納垢,儘量教育小孩以拍拍取代搔抓,定期將小兒的指甲修短磨滑或戴指套。也可用透氣紗布敷貼保護患處,避免被抓破。
- 早睡早起,小兒最好9~10pm即上床睡,超過11pm上床即為熬夜,越晚睡越容易上火、免疫力降低,皮膚炎易加劇。
- 穿棉質的衣服,避免羊毛、尼龍等衣料。
- 皮膚太乾燥者可擦紫雲膏或優質乳液保濕。
- 天熱則開空調,避免悶熱汗濕、加重皮膚炎症。
- 適度運動對過敏體質有幫助。
- 降低可能的生活壓力,開導令患者保持樂觀情緒。
- 飲食清淡、均衡營養,建議清蒸水煮即可,不要過度烹調,不要太多調味料。注意並避免易誘發過敏的食物,每個人的未必相同。一般應避免各種乾燥脆物 (如餅乾、堅果、洋芋片)、冰品冷飲、炸煎烤燒、太辣太鹹太油等食物。避免工廠生產的含化學添加物色素香料的零食、飲料等。零食儘量給天然有汁的,如果乾、軟糖、果凍、布丁、仙草、愛玉、去冰水果。
- 避免使用化學添加物過多的肥皂、沐浴乳、衣物洗潔劑。儘量用天然的洗潔劑或清水洗。
- 防治塵蟎︰避免鋪地毯、榻榻米。使用防蟎床墊套(全套式)、枕頭套、棉被套,每週一次以除蟎器吸淨床墊、棉被、枕頭。60°C熱水可燙死塵蟎,日曬的效果差。開除濕機,濕度<50%時塵蟎難存活。
- 避免室內養動物。
- 開空氣清淨機降低PM2.5濃度。
- 搔抓過度致患處紅腫發炎嚴重者,也不排斥暫時用西藥治標。
沈藥子 記于 2019 己亥 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