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家 | 柯琴 |
---|
別名 | 字韻伯 號似峰 |
---|
朝代 | 清 公元1662~1735 |
---|
著作 | 撰 傷寒來蘇集 |
---|
柯琴 (約1662~1735),字韻伯,號似鋒,明末清初浙江慈溪人。生前博學多聞,能寫詩,又擅長古文。他不願做官,長期閉門讀書,精研醫學。家貧窮,遊歷到吳地(春秋時吳國屬地,今江蘇南部及浙江、安徽的一部分),居住在虞山。他精醫術,卻不以醫自鳴得意,多隱居不出,清貧度日。著作有《傷寒來蘇集》8卷,包括《傷寒論注》、《傷寒論翼》和《傷寒附翼》。
在學術思想方面,他認為《傷寒論》經過王叔和編著後,張仲景原書面貌看不到了,但是還可尋到一些蹤跡。後經林億、方有執、喻嘉言等纂輯,既無仲景原書序文,又不載王叔和序例,多是牽強附會論。於是他著《傷寒論注》4卷,對仲景書重新編次。第一篇是「傷寒總論」,共14條;首條為「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以此作為三陰三陽發病的總綱。第一篇的其他各條,多是表裡陰陽病傳之論,使讀者一開卷便知傷寒脈證大概。其後列六經脈證、各主治方證,附變證化方于後。這樣綱舉目張,突出方證,使研習者知其方即明其證,適宜于臨床應用。但是柯琴對《傷寒論》條文所作的一些刪改,有不當之處,引起後人非議。
柯琴對《傷寒論》研究有素,他的闡釋有許多新見解。例如關於《傷寒論》中「六經」的含義,前人有解釋為經絡,也有解釋為運氣。柯琴則認為六經好像地面之經界,經絡為六經道路。他在《傷寒論翼﹒六經正義》中說仲景的六經,是經界之徑,而非經絡之經;仲景的六經,是分六區地面,所該者廣。雖以脈為經絡,而不專在經絡上立說。他將六經轄區地面割分為:腰以上為三陽地面,三陽主外而本在裡;腰以下為三陰地面,三陰主裡而不及外。太陽地面是內由心胸,外自巔頂,前至額顱,後至肩背,下及于足,合于膀胱;此經統領營衛,主一身表症。陽明地面是內自心胸,至胃及腸,外自頭顱,由面至腹,下及足。少陽地面是由心至咽,出口頰,上耳目,斜至巔,外自脅,內屬膽。太陰地面是自腹由脾及二腸魄門。少陰地面是自腹至兩腎及膀恍溺道。厥陰地面是自腹由肝,上膈至心,從脇肋下及小腹宗筋;此經通行三焦,主一身裡證。他認為醫家如果能弄明六經地形,就能掌握疾病的樞機;如能知詳六經來路,就會操持治病規則。柯琴的這些觀點,自成一家之言,為後世學者注目。 在《傷寒論翼﹒自序》中,柯琴提出了「傷寒、雜病,治無二理,咸歸六經之節制」的觀點。他認為《傷寒論》六經,為百病立法,包括了外感傷寒與內傷雜病。仲景六經將人的全身份為六區,因此全身之病都包括在六經範圍內,凡是風寒溫熱,內傷外感,自表及裡,有寒有熱,或虛或實,無所不包。張仲景將傷寒、雜病聯繫在一起,合而論之,取名為《傷寒雜病論》,傷寒只是六經病的一種。另外,他認為傷寒病中雜病最多,往往是內外夾雜,虛實互呈。總之,傷寒雜病,都不能逃出六經之外,治傷寒也必須探究雜病之理;張仲景的《傷寒論》也闡發論述了關於雜病的診治。柯琴能夠以六經為綱領,全面認識傷寒和雜病的辨證施治,將兩者聯繫起來探討,是他的創見,這對後世不無參考價值。對於張仲景《傷寒論》的制方之法,柯琴的研究也抓住了要領,體會到了精髓。他認為仲景用方是「隨證用方」、「活方活法」,而不是拘泥于命名,「死方死法」。他又認為仲景立方,精而不雜,其中以六方為主,諸方從而加減。凡汗劑皆本于桂枝,吐劑皆本梔豉,攻劑皆本承氣,和劑皆本柴胡,寒劑皆本瀉心,溫劑皆本四逆,溷而數之,有一百十三方。這樣歸納,綱舉日張,深得要領。另外,他還指出六經各有主治之方,而其他經絡也有互相通用之妙。如麻桂二湯,為太陽營衛設,而陽明病在營衛可以用;真武湯為少陰水氣設,而太陽汗後亡陽者可以用等等,總之,仲景立方,只有表裡、寒熱、虛實的不同,并無傷寒、中風、雜症之分。
柯琴關於《傷寒論》的著述,論理深刻,闡釋清楚,後人認為「大有功於仲景」,對後世有很大影響。新安羅東逸所輯《古今名醫方論》其中採錄柯琴的論述較多。由此可見,他對於《傷寒論》的研究是多麼深刻,這也是他辛勤勞動所得,為醫藥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所以稱他為一代名醫,留存史冊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