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來源】
本品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 (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的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收。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片(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性味歸經】
辛、甘,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
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
【主治】
- 用于亡阳证。本品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治久病体虚,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所致亡阳证,多与干姜、甘草同用,以回阳救逆,如四逆汤。治久病气虑欲脱,或出血过多,气随血脱者,每配人参用,如参附汤。
- 用于虚寒性的阳萎宫冷,脘腹冷痛,泄泻,水肿等证。本品辛甘温颜,有峻补元阳、益火消阴之效。若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阳萎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常与肉桂、山茱萸、熟地等同用,如右归丸。治脾肾阳虚、寒湿内盛的脘腹冷痛,大便溏泻,常与党参、白术干姜同用,如附子理中汤。治脾肾阳虚的阴寒水肿,多与白术、茯苓、生姜同用。治脾阳不足、寒湿内阻的阴黄证,可与茵陈、白术、干姜同用。治阳虚感寒,可配麻黄,细辛同用。
- 用于寒痹证。本品辛散温通,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凡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者,每多用之,尤善治寒痹痛剧者,多与桂枝、白术、甘草同用。
【文獻別錄】
- 《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辟,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 《本草汇言》:“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元,则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症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用法用量】
煎服,3~15g,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注意禁忌】
本品辛热燥烈,凡阴虚阳亢及孕妇忌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因有毒,内服须经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現代藥理】
本品含乌头碱、次乌头碱、塔拉胺、川乌碱甲、川乌碱乙及消旋去甲基乌药碱、棍掌碱等。
- 乌头及附子煎剂有明显的强心作用,熟附片强心作用较强,煎煮愈久,强心作用愈显著,毒性愈低,其强心作用与其所含消旋去甲基乌药碱有密切关系。
- 对甲醛性和蛋清性关节肿有明显的消炎作用。
- 所含次乌头碱与乌头原碱有镇痛和镇静作用;
- 有抗心肌缺血缺氧的作用。
- 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兴奋作用。
- 有促进血凝的作用。
- 所含乌头碱有毒,中毒时可见心率变慢、传导阻滞、室性期外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室性纤维颤动,严重时出现抽搐,昏迷以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