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小儿癫痫
别名epilepey、癫痫
【概述】

癫痫(epilepey)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脑细胞群异常超同步放电而引起的发作性的、突然的、暂时性的脑功能紊乱。临床表现可呈各种形式,最常见的是意识改变或意识丧失,限局性或全身性肌肉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感觉异常;也可有行为异常、情感和知觉异常、记忆改变,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臨床表現】

根据临床发作类型分为:

  1. 强直-阵挛发作:又称大发作。发作时意识突然丧失,全身肌肉强直收缩,眼睁大,眼球上翻,呼吸暂停,青紫,瞳孔散女,对光反应消失,持续数秒或数十秒后转入阵挛期。阵挛期表现为肢体有节律的抽动,一般发作持续1~5分钟。阵挛停止后有数秒钟的肌无力期,此期可出现尿失禁。发作后有短时意识混浊或嗜睡,然后转入清醒状态,发作后常感到疲倦、头痛,有时呕吐或全身肌肉疼痛。
  2. 失神小发作:突然发生的短暂意识丧失,没有先兆,发作持续数秒钟,很少超过30秒。发作时语言中断,活动停止,不跌倒,固定于某一体位,两眼茫然凝视。有时两手、口唇或头部可有细小的微微颤抖。发作后继续原来的活动,对方才的发作,不能回忆。每天发作数次或数十次。
  3. 肌阵挛发作:表现为某个肌肉或肌群突然、快速、有力的收缩,引起一侧或双侧肢体抽动,抽动时手中物品落地或摔出。躯干肌肉收缩时则表现为突然用力地点头、弯腰或后仰。站立时发作则常表现为猛烈地摔倒在地。此等发作常伤及头部、前额、下颌、嘴唇或牙齿。
  4. 强直发作:表现为某些肌肉突然强直收缩,如躯干前屈、伸颈、头前倾、两肩上抬,两臂旋前、肘屈或伸直,固定于某一姿势,维持数秒钟或更长,随后发作停止,肌张力正常,恢复原来姿势,发作时有短暂意识丧失。
  5. 失张力发作:表现为突然发生一过性的肌张力丧失,因而不能维持姿势,发作持续1~3秒,伴意识丧失。如在站立时发作,表现为突然低头,两臂轻微外展,手指张开,上臂下垂,屈膝,继而跌倒,随后意识很快恢复,立即站立起来,有时可连续发作。
  6. 阵挛性发作:发作时肢体呈有节律屈曲及伸展,屈曲及伸展的速度、幅度可不相等。
  7. 限局性运动性发作:表现为身体某一部分呈节律性抽动,如一侧上肢或一侧面肌抽动;也可先从某一局部开始,逐渐扩展到其他部位。发作时意识不丧失。
  8. 限局性感觉性发作:发作时躯体感觉或特殊感觉(如视、听、嗅、味)异常,不伴有肢体抽搐。
  9. 复杂部分性发作:发作时有精神、意识、运动、感觉及植物神经等方面的症状。可伴有自动症(automatism),为一系列无目的、不恰当而离奇的重复刻板运动。发作时表现为意识障碍,不能理解当时的环境,不能完成简单的命令或正常的动作。这种发作也可发展为全身性发作,此时意识丧失。
小儿时期特有的一些癫综合征
  1. 大田原综合征:新生儿及小婴儿起病,常表现为强直痉挛发作,有时为成串样的发作,也可为部分性发作。预后不良,常伴有严重智力障碍。脑电图表现为周期性、弥漫性爆发抑制。
  2. 婴儿痉挛症:婴儿时期发病,表现为成串强直痉挛发作,多伴有智力减退,发育落后,脑电图呈“高度失律”改变。
  3. Lennox-Gastaut综合征:幼儿期起病,发作形式多样,可有肌阵挛、强直、失张力及不典型失神发作,常伴有智力低下,脑电图呈爆发的2~2.5次/秒棘慢波或多棘慢波。
  4. 良性癫:伴中央、颞区棘波发病多为学龄前至学龄期小儿。多在睡眠时发病,发作开始为面部或一侧肢体抽搐,很快扩展为全身性抽动。预后良好。脑电图表现在中央区或中颞区棘波或棘慢波,单个或成簇出现。
  5. 持续性部分性癫(Kojewnikow综合征):是脑皮层运动区病变引起的部分性运动性发作,特点为面部或肢体的限局性阵挛发作,持续不断,意识无障碍。
  6. 获得性癫性失语(Landau-Kleffner综合征):学龄前及小学龄儿童突然发生失语,多伴有惊厥及行为障碍,脑电图背景波正常,有多灶性棘波或棘慢波。

【輔助檢查】

脑电图检查

脑电图是诊断癫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明确诊断,还可以帮助鉴别癫的类型。全身性发作时,脑电图表现为全脑同时放电;部分性发作时,脑电图表现为限局性异常。癫发作间期做脑电图检查时,其阳性率仅50~60%,故脑电图正常并不能除外癫。脑电图异常包括非特异性异常,如慢波增多、不对称、调节差等等,不能根据这些诊断癫。如有痫样放电如棘波、棘慢波、多棘慢波、尖波、尖慢波、高度失律等,对癫诊断意义较大。为明确诊断,有时需记录睡眠脑电图或24小时脑电图监测。

其他实验室检查

主要为寻找癫的病因。

  1. 脑脊液检查:一般情况下不需进行此项检查,但当怀疑发病与感染(病毒、细菌、原虫、寄生虫)、出血等因素有关时,则需进行此项检查。
  2. CT及磁共振(MRI)检查:可以了解脑的结构有无异常,对寻找癫的病因很有帮助,但不能根据CT或MBI有无异常来确诊是否为癫。
  3.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瞄(SPECT) 将放射性核素显影与CT成像技术结合在一起,可以显示不同层面内放射性同位素的分布图像,可以反映脑局部血流量及代谢变化,在癫发作间期,病灶处血流灌注降低,发作时病灶血流灌注明显增加,可以探测出只表现脑功能异常的癫灶。

【診斷】

关于癫的诊断首先要确定是否为癫发作。癫发作表现为突然起病,且能自行停止,往往有复发的倾向,每次发作情况类似。其次要分清是哪种发作形式,需根据临床表现及发作时或(和)发作间期脑电图的变化进行诊断。最后还要寻找癫的病因,可以找到病因的属继发性癫;找不到原因属原发性;还有一些癫虽然目前还未找到原因,但推测由某些因素所致,称为隐原性癫。

【治療措施】

对癫持续状态应作为急症处理,治疗原则是:

  1. 选用强有力的抗惊厥药物,及时控制发作;
  2. 维持生命功能,预防和控制并发症,应特别注意处理脑水肿、酸中毒、呼吸循环衰竭及高热等;
  3. 积极寻找病因,控制原发病;
  4. 发作停止后,应进行长期抗癫治疗。

(一)抗惊厥药物

  1. 地西泮(安定):作用快,静脉注射后1~3分钟即可生效。静脉注射剂量为每次0.25~0.5mg/kg。幼儿1次不超过5mg,婴儿不超过2mg。必要时20分钟可重复应用1次,24小时内可重复应用2~4次。静脉注射时速度不宜过快,可按每分钟lmg速度注入。地西拌肌肉注射时吸收比口服还慢,故癫持续状态时不宜采用肌肉注射给药。
  2. 苯妥英钠:静脉给药后巧分钟即可在脑内达高峰浓度。一次苯妥英钠负荷量为15~20mg/kg,溶于0.9%盐水静脉滴注,注入速度每分钟lmg/kg。12小时后给维持量,按每天5mg/kg计算。24小时给维持量1次。
  3. 氯硝基安定:一般用量1次,1~4mg,不超过l0mg,静脉或肌肉注射。
  4. 苯巴比妥:用其钠盐每次5~10mg/kg,肌肉注射。但本药作用缓慢,注入后20~60分钟才能在脑内达到药物浓度的高峰,所以不能使发作立即停止,但在安定等控制发作后,作为长效药物使用仍是基本的抗惊厥药物。
  5. 副醛:本药抗惊厥作用较强,疗效较好,但本药由呼吸道排出,有刺激性,小婴儿及有肺炎时慎用。肌肉注射每次0.2ml/kg,或每岁1ml,一次不超过5ml。本药与塑料管可发生反应并产生毒性物质,所以不宜用塑料注射器(一次性注射器)。
  6. 硫喷妥钠或阿米妥钠:属于快速作用的巴比妥类药物,可肌注或缓慢静注。将硫喷妥钠0.25g用l0ml注射用水稀释,按每分钟0.5mg/kg的速度静脉慢注入,直至发作停止。剩余药液不再推入,最大剂量每次5mg/kg。
(二)维持生命功能,预防并发症

对癫持续状态的小儿要采取严密的监护措施,维持正常呼吸、循环、血压、体温。要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护出入量,开始时输液量限制在每天1000~1200ml/m2,避免低血糖,可静脉注入葡萄糖,使血糖维持在8.4mmol/L左右。在癫持续状态时常发生脑水肿继发颅内压增高,可应用地塞米松及甘露醇等脱水药。

(三)寻找病因,进行病因治疗

原来已诊断为癫的患儿,由于发生癫持续状态最常见的原因是突然停用抗癫药物,也可能是感染、中毒、严重应激反应、睡眠不足等诱因引起,应找出原因立即对症治疗。对于原来没有癫病史的患儿,应根据病史、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寻找病因。

(四)长期应用抗惊厥药

对于癫持续状态的病儿,不论原来是否有癫史,在本次发作控制后都应口服抗癫药。在原发病(如感染、高热)尚未完全消退时,用量稍大,数日后改用维持量,应用1至数月。并进行随访(包括脑电图检查),决定是否继续用抗癫药。

【其它相关项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