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AD
藥名吳茱萸
科屬芸香科
類別溫裡
【品種來源】

本品為芸香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植物吳茱萸 (Evodia rutoecarpa (Juss.) Benth.) 、石虎 (E.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 Huang) 或疏毛吳茱萸 (E.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bodinieri (Dode) Huang) 的接近成熟的果實。主產於貴州、廣西、湖南、浙江、四川等地,8~11月果實尚未開裂時採收。曬乾或低溫烘乾。生用或製用。

【性味歸經】

辛、苦,熱。有小毒。歸肝、脾、胃、腎經。

【功效】

散寒止痛,溫中止嘔,助陽止瀉。

【主治】

  1. 用於寒滯肝脈諸痛證。本品辛散苦泄,性熱祛寒,既散肝經之寒邪,又解肝氣之鬱滯,為治肝寒氣滯諸痛之要藥。治寒疝腹痛,常與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如《醫方簡義》導氣湯。治厥陰頭痛,常與人參生薑等同用,如吳茱萸湯。治衝任虛寒、瘀血阻滯之痛經,可與桂枝當歸川芎等同用,如溫經湯。若寒濕腳氣腫痛,或上衝入腹,常與木瓜、蘇葉、檳榔等同用,如雞鳴散
  2. 用於胃寒嘔吐證。本品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之功。治中焦虛寒之脘腹冷痛,嘔吐泛酸,常與人參生薑等同用,如吳茱萸湯。治外寒內侵、胃失和降之嘔吐、可與半夏生薑等同用。
  3. 用於虛寒泄瀉證。本品能溫脾益腎、助陽止瀉,為治脾腎陽虛,五更泄瀉之常用藥,多與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同用,如四神丸。此外,以本品為末醋調敷足心(湧泉穴),可治口瘡,現代臨床并用以治療高血壓病。

【文獻別錄】

  1. 《本經》:「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
  2. 《本草綱目》:「開鬱化滯,治吞酸,厥陰痰涎頭痛,陰毒腹痛,疝氣血痢,喉舌口瘡。」

【用法用量】

煎服,1.5~6g。外用適量。

【注意禁忌】

本品辛熱燥烈,易耗氣動火,故不宜多用、久服。

【現代藥理】

本品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吳茱萸烯、羅勒烯、吳茱萸內酯、吳茱萸內酯醇等。此外尚含吳茱萸酸、吳茱萸苦素及吳茱萸鹼、吳茱萸次鹼等多種生物鹼。本品有鎮痛作用。能升高體溫,大量時能興奮中樞,并引起視力障礙、錯覺。用其煎劑給犬灌胃,有明顯的降壓作用,但當與甘草配伍時,其降壓作用消失,其降壓作用主要是擴張外周血管所致,且與組織胺釋放有關。其煎劑對家兔小腸活動的影響,低濃度時興奮,高濃度時抑制。本品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血栓及纖維蛋白血栓形成。本品煎劑、吳茱萸次鹼和脫氫吳茱萸鹼對家兔離體及在體子官有興奮作用。

【其它相關項目】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