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bble_chart 品种来源 本品为虻科昆虫复带虻 (Tabanus bivittatus Mats.) 或其他同属昆虫的雌性全虫。出自《本草经集注》。《别录》:“虻虫,生江夏川谷。五月取,腹有血者良。” 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药材产广西、四川、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山西、河南、辽宁等地。6~8月间捕捉。用蝇拍轻轻拍取,用线穿起,晒干或阴干。以个大、干燥、完整者为佳。
bubble_chart 性味归经
苦,凉,有毒。
- 《本经》:“味苦,微寒。”
- 《别录》:“有毒。”
- 《医林纂要》:“ 辛苦咸,寒。”
入肝经。
- 《纲目》:“肝经血分。”
- 《要药分剂》:“入肝经。”
bubble_chart 功效
逐瘀,破积,通经。
bubble_chart 主治
治癥瘕,积聚,少腹蓄血,血滞经闭,扑损瘀血。
- 配水蛭,一潜一飞,皆吸血之物,逐恶血,散结,治血结上下俱病者,功傚尤彰。两药之破血逐瘀力量大于三棱,莪蒁,常治疗瘀血闭经,癥瘕积聚,折伤坠扑,蓄血疼痛。
- 配桃仁,有协同作用,可化瘀血通经闭,去瘀生新,治疗妇女各种瘀血痛证兼有大便不通,月经不调属于血瘀实证者,均可治疗。
- 配丹皮,清热凉血,破血逐瘀,治疗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兼有发热者。
- 配当归,一温一寒,一补一泻,相得益彰,治疗月经不调,瘀血经闭,腹部包块等。
bubble_chart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钱;研末:1~2分;或入丸、散。
bubble_chart 注意禁忌
孕妇忌服。
- 《药性论》:“恶麻黄。”
- 《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服之堕胎。”
- 《本草经疏》:“伤寒发黄,脉沉急,少腹鞕,如小便不利者为无血证,非蓄血也,不宜用;瘀血未审的者不宜用;女子月水不通,由于脾胃薄弱 ,肝血桔竭,而非血结闭塞者不宜用;孕妇腹中有癥瘕积聚,不宜用。凡病气血虚甚,形质瘦损者忌之。”
bubble_chart 炮制储藏
- 净制:拣去杂质,筛去泥屑,除去足翅(《药典63》)。
- 炮炙:
- 炒制:取净虻虫置锅内,用文火加热,微炒,取出放凉(《规范》)。
- 米制:取净虻虫与米置锅内,用文火加热,拌炒至米呈深黄色为度。取出,去米,放凉。每虻虫100kg,用米20kg(《规范》)。
- 酒制:取虻虫,用酒洗净,焙干(《四川》)。
bubble_chart 现代药理
含有蛋白质、氨基酸、胆固醇及钙、镁、磷、铁、铜等24种无机元素。
双斑黄虻水煎剂能显著延长大鼠出血时间、明显减少血浆中纤维蛋白元含量,对血小板聚集有显著抑制作用;可提高小鼠缺氧的耐受力,扩张兔耳血管而加强血管流量,还可加强离体蛙心收缩力,对脑下垂体后叶素所致的心肌急性缺血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bubble_chart 其它相关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