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證型心肺氣虛
【概念】

心肺氣虛證是由於心肺兩臟的功能衰弱,導致肺氣不足和心氣耗損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狀的總稱。本證多因內傷勞倦所致,心肺久病相互影響,或它臟有病及於心臟亦可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心悸氣短,咳嗽,少氣,氣喘而促,動則尤甚,面色㿠白,自汗,易於感冒,甚則面浮肢睡,口唇青紫,舌質淡暗,苔薄白,脈沉細而弱等。

本證常見於「咳喘」、「虛勞」、「汗證」、「厥證」等病中。

臨床上本證應與「心氣虛證」、「肺氣虛證」等相鑒別。

【鑑別處理】

心肺氣虛證多是在心氣虛證或肺氣虛證的基礎上相互影響,導致心肺兩臟功能俱不足而引起。因為心肺兩臟並居胸中,心主血,肺司呼吸而主一身之氣,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血能載氣,而為氣之母,氣血兩者相互化生。心氣虛損則不能助肺氣宣發敷布,而致肺氣虧虛;肺氣虛損則不能貫住心脈而致心氣不足。無論由心及肺,由肺及心,均可導致心肺氣虛之證。出現心悸氣短、呼吸微弱,動則加劇,咳嗽喘促、自汗面浮等症。但本證在不同的疾病中其表現又各具特點。

  1. 如咳喘之心肺氣虛證,多為咳喘日久,症見咳嗽無力,動則心悸汗出,氣短作喘,甚而口唇青紫。乃因肺氣虛衰,累及於心,血液運行無力所致。治當補肺定喘,益氣養心,方選補肺湯(《永類鈴方》)加減。
  2. 「虛勞」之心肺氣虛證,以氣短心悸為主,聲低語怯、自汗面白,夜寐不安,身倦乏力,或兼咳喘氣促。乃因心肺氣虛引起宗氣不足,氣不助運,心脈無力所致。治以補益心肺之氣為主,可用補肺湯(永類鈐方》)合保元湯(《景岳全書》)加減。
  3. 「汗證」出現心肺氣虛證者,主要表現為汗出惡風,或汗出心悸,夜寐欠寧,面色㿠白,常易感冒,脈細而弱,舌苔薄白。而汗為心液,而肺合皮毛,故心肺氣虛則皮毛不固,汗液外泄而致汗出等症。治以養心益氣固嘞,擬玉屏風散(《丹溪心法》)合桂枝甘草湯(《傷寒論》)加減。
  4. 「厥證」出現心肺氣虛證者,可見氣短息微,不相接續,心悸不寧,汗出肢冷,甚或突然昏倒,面色蒼白。多因素體虛弱,兼以勞累過度,悲所傷。《內經》所謂「勞則氣耗」、「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心肺之氣或散於外,或陷於下,而致氣機逆亂,甚則虛脫。治宜益氣固脫,方選獨參湯(《十藥神書》)或四味回陽飲(《景岳全書》)加減。

心肺氣虛證多見於老年人,尤其是久病咳喘者。由於心肺氣機不固,衛外功能不足,病者常易感受外邪,特別是每於秋冬天氣寒冷時病情加重。且由於影響肺之宣發敷布功能,津液不布,凝聚而成痰飲。當心氣虛影響到心陽不振,不能溫化水液時,可引起水腫。故本證多挾痰飲水濕為患,成為虛實挾雜,本虛標實之證,外邢及痰飲的存在,又進一步影響了心肺的功能,使咳喘、氣短、心悸等症更趨嚴重。心肺氣虛證還可因推動血液運行無力而引起瘀血,出現口唇青紫、舌質紫暗,脈象澀滯等血行瘀阻的現象。治療時,可在補益心肺之氣的基礎上,稍佐以活血化瘀之品。

此外心肺氣虛證或早晚晚均要進一步影響到脾腎的功能。或由肺虛及脾,子盜母氣,或由火不生土,母病及子,均可傳之於脾,使脾氣虛衰。若肺虛及腎,或心陽不能溫暖腎陽,則又會引起腎氣的不足,致使腎不納氣,氣短喘咳之症加重;若腎氣不足,則水濕泛濫,可引起水氣上凌心肺之證,使病情進一步發展。心肺氣虛證的發展,最後可導致氣脫於上而使陰陽離決,危及生命。

【類證鑑別】

  1. 心氣虛證和心肺氣虛證:可參見心氣虛證。
  2. 肺氣虛證和心肺氣虛證:肺氣虛證是由於勞傷過度或久咳傷氣,或它臟有病而影響到肺之功能不足的病變。因心肺氣虛證亦有肺氣虛的表現,故二者應予鑒別。肺氣虛證主要是影響了肺主呼吸的功能,故以咳嗽短氣為主症。又因肺主宣發,外合皮毛,氣虛則肺失宣發,皮毛失養,故有惡風怕冷自汗之症,且有聲音低怯、倦怠懶言等宗氣不足的表現。而心肺氣虛證則不僅有肺氣虛證的表現,而且有心氣虛的表現,如心悸、面色㿠白等。若心氣不足影響到血運無力,還可見到口唇青紫;舌淡紫暗等血行不暢的昆症。且心屬火而為陽中之太陽,心之陽氣不足,不能溫化水飲,尚可出現痰飲水腫等症。同單純之肺氣虛證均有不同,不難區別。

【文獻別錄】

  1. 《靈樞‧大惑論》:「岐伯曰: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榮缳留於下,火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
  2. 《景岳全書‧雜證謨》:「夫五臟之神,皆稟於心。故憂心於心,肺必應之。憂之不己,而戚戚幽幽,則陽氣日索,營衛日消,勞傷及肺,弗亡弗已。」「蓋心藏神,肺藏氣,二陽臟也。故暴喜過甚則傷陽,而神氣因以耗散,或縱喜無節,則淫蕩流亡,以致精神疲竭,不可救藥。」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