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状胸痛
【概念】

胸痛临床上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多种病证诸如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痰饮,肺痈、肺痨以及急性热病中的一些病证均可发生胸痛症状,有的以胸痛为其主要临床见证(如胸痹、心痛等)。按部位区分,一般认为胸属上焦,心肺二脏居于胸中,故胸痛为上焦心肺疾病的表现之一,因其多见于心脏病证,所以胸痛有时又是心痛的同义词。但胸与胃脘邻近(胸下即上脘),在历代医籍中往往把心痛与胃脘痛混称心痛,如《千金方》所谓九种心痛(虫、注、气、悸、食、饮、冷、热、去来心痛),主要是胃脘痛,这样胸痛、心痛、胃脘痛三者就混淆不清。其实胸痛可以包括心痛,即心痛是胸痛症状中的一种胃脘痛与胸痛、心痛不能混称,诚如《临证指南医案.心痛》所云:“情况似一,而症实有别…心痛与胃痛不得不各分一门。”

本文主要论述以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胃脘病另立专条论迫,若因咳嗽,咯血等所致的胸痛,可参见有关章节。)

【現代研究】

西医认为胸(心)痛为各种理化因素刺激支配胸壁、心脏及主动脉的感觉神经纤维而引起。多种心脏疾病均能引起胸(心)痛,但各具特点,如冠状动脉硬化型心脏病心绞痛的发作与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诱因有关,其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的中上段,呈压榨样痛,有压迫感和紧缩感;急性心包炎常有尖锐的心前区痛,多在胸骨左缘或心前区;急性心肌炎多为心前区闷痛;心脏神经官能症可有心尖部乳头下的持续性隐痛或闷痛,也可为极短促的针刺样疼痛。

西医学诊断以心(胸)痛为主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应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做出综合分析。治疗心血管病需针对病因、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等几方面进行。对病因已明显者积极治疗病因,可收到良好效果。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和心包炎时应用抗生素治疗;用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可纠正病理解剖改变。如急性心肌梗死时经导管用药物或引人激光溶解冠状动脉内血栓;对日前尚无法或难于根治的心血管病,主要是纠正其病理生理变化,如人工心脏起搏,电复律等。

胸痛可见于西医学之老慢支、肺气肿、肺动脉栓塞、冠心病及胆囊炎等病症,涉及范围较广。

中医的气滞、寒凝、瘀血心痛者可参照西医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的治疗,主要运用扩张血管药、调节血脂药、抗血小板药、溶栓药及抗凝药等。

胸痹一证相当于西医学冠心病、心绞痛,一般分为劳力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和混合性心绞痛分型诊断,发作期用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等,缓解期使用作用持久的抗心绞痛药物,可单独、交替或联合使用硝酸脂类制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及冠脉扩张剂等。

此外,还有一种真心痛,本证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心肌梗死,其病因绝大多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梗形成前数小时至数天可出现心绞痛加重,时间延长,次数增多等前驱症状。发作时有持续的心前区压榨性或刀割样剧烈疼痛,患者有一种特殊的濒死感,还伴有血压下降,心律失常以及休克等症状的发生。

【辨證分析】

  1. 心气虚弱︰胸痛隐隐、时轻时重,时作时休,胸闷不舒,心悸,短气,自汗、倦怠,活动后加重,面色㿠白,舌质淡,脉细或虚大无力。以心气虚弱为主的临床可见心悸、气短、自汗、舌淡、脉细等表现,其胸痛程度不剧,呈隐隐作痛,治宜补益心气,方用保元汤加减。若兼血虚可加当归、阿胶等药,若兼瘀血可加川芎、赤芍等药物。
  2. 跌扑损伤︰瘀血胸痛,为实证,宜活血祛瘀,方用桃红四物汤鸡鸣散加减。
  3. 寒凝气滞︰胸痛胀闷,疼痛时轻时重,甚至胸痛彻背,掣及左肩、臂部作痛。症状重者可有面色苍白,自汗、畏寒,四肢清冷,或厥逆,舌淡润或胖大而有齿痕,脉沉迟或结代。以寒凝气滞为主的胸痛其疼痛程度较剧,且觉胸部满闷,甚者胸痛彻背,由于胸阳不振,阳虚寒凝,气机痹阻所致。《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所谓:"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上焦)极虚也"。即指此证而言。临床可见面色㿠白,自汗,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心阳虚弱的表现,治宜温通心阳,方用宽胸丸,或赤石脂丸。严重者阳虚欲脱,胸痛如割,冷汗淋漓,四肢厥逆,脉微欲绝,即《灵枢.厥论》所谓:"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急当回阳救逆,方用参附汤,或参附龙牡汤。
  4. 心血瘀阻︰胸痛剧烈,多为刺痛,固定不移,甚者突然发作,痛如刀割,冷汗自出,心悸怔忡,慌恐不宁,缓解后体倦神疲,精神萎靡,舌青紫晦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或涩,或结代。以心血瘀阻为主的胸痛其疼痛性质为刺痛,且固定不移,临床可见舌紫暗或有瘀斑、脉迟涩等瘀血表现,治宜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失笑散加减。
  5. 气阴两虚︰胸膺隐痛,绵绵不休,时轻时重,心悸不宁,多梦失眠,自汗、短气或气喘,活动后尤为明显。自觉发热,舌干少津,小便黄赤,舌红少苔,脉细或数而无力,或结代。为心气、心阴俱虚,故有口干少津,小便黄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阴虚的表现。治宜益气养阴,方用生脉散炙甘草汤加减。
  6. 痰浊内阻︰胸痛,咳嗽痰多,或咳清稀痰涎,或咳痰稠粘,短气或气喘,甚者彻背而痛,不能平卧,舌苔白润或滑,脉滑。此为正虚邪实之证,《素问.痹论》所谓:"心痹者,脉不通",不通则痛。痰浊为患,除胸痛而外,必兼见咳嗽、气喘、痰多,舌苔白润、脉滑等湿痰内盛的表现,与心血瘀阻胸痛的刺痛、痛处固定、舌紫、脉涩等症自易鉴别。治宜化痰通阳,方用栝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临床也有痰瘀交阻而致的胸痛,其治疗如《柳选四家医案》的栝蒌薤白半夏汤袪其痰浊,加桃仁、红花、蒲黄、瓦楞子等化其瘀血,亦即心胃同治的方法。
  7. 肺部痈脓︰胸痛隐隐,咳吐黄痰,或脓血,气味腥臭,口燥渴而不欲饮,或烦满,汗出,乍寒乍热,舌红,脉滑或滑数。由于热毒伤肺、肉腐为脓而成肺痈,故除胸痛之外,必见咳吐稠痰脓血,其味腥臭,及胸中烦热、口燥咽干、舌红、脉滑数等热毒内蕴的症状,治宜清热解毒排脓,方用千金苇茎汤加银花、连翘、鱼腥草等,或用肺炎二号方加减。若病久伤阴,多兼盗汗、骨蒸、五心烦热等阴虚内热症状,治疗当须配以甘寒养阴之品,如麦冬、南沙参等。若热伤血络,咯血量多,则配以止血药物,则白芨、三七等。
心气虚弱、寒凝气滞与心血瘀阻,一为心气不足(三证中之较轻者),一为心阳虚衰,一为瘀血阻塞脉络,前二者为虚证,而后者为正虚邪实。盖心血瘀阻,可因心气虚弱,无力鼓动心血运行,或因心阳不足,寒凝气滞,致使血涩不通而成。故心气虚弱胸痛、寒凝气滞胸痛均可兼见瘀血表现。所以气虚、阳虚、瘀血三者引起的胸痛,临床上往往交错互见。

胸痛是临床上可出现于多种病证中的常见证状,有虚证,有实证,有正虚邪实证。虚证可因心气不足,心阳不振,气阴两虚所致。心血瘀阻胸痛多为本虚标实之证。而肺部痈脓胸痛初得之可为实证,久病则正虚邪实。

【文獻別錄】

  1. 《症因脉治.胸痛》:“内伤胸痛之因,七情六欲,动其心火,刑其肺金,或怫郁气逆,伤其肺道,则痰凝气结,或过饮辛热,伤其上焦,则血积于内,而闷闭胸痛矣。”
  2. 《证治准绳.胸痛》:“胸痛连胁,胁支满,膺背肩胛两臂内亦痛,…其脉若洪数,宜用降火凉剂;胸痛引背,两脇满且痛引少腹…是为金邪伤肝,宜用补肝之剂;胸中痛连大腹小腹亦痛者,为肾虚,宜先取其经少阴太阳血,后用补肾之药;胸连脇肋髀膝外皆痛,为胆足少阳木所生病,详盛虚热寒陷下取之。”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