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狀小兒手足心熱
別名手足心熱、掌中熱、足心熱、手掌心熱
【概念】

手足心熱,是指手心、足心部位的發熱。這種發熱在嬰幼兒常為撫觸所查覺,而年齡稍大一點的患兒也可自訴。

本症在《內經》、《難經》中稱為「掌中熱」、「足下熱」;《傷寒論》中稱為「足心熱」;《諸病源候論》稱為「手掌心熱」,而後世醫家則以「手足心熱」相稱。

本症與「手足微溫」、「手足煩熱」、「四肢煩熱」等症候,雖同有「手足熱」之意,但病變部位,發熱程度不同。本文僅就手足心局部的發熱,進行討論。

本症與「五心煩熱」亦有相同之處,但「五心煩熱」還包括了胸前心窩處的發熱,常為成年患者的自覺症狀,故本篇不予論述。

【辨證分析】

  1. 疳積脾虛︰手足心熱,形體羸瘦,面色萎黃,皮毛憔悴,困倦喜臥,乳食懶進、脘腹脹滿,頰赤煩躁,日晡潮熱,骨蒸盜汗,夜睡不寧,大便溏薄或乾結,小便黃濁如米泔,舌質紅少苔,脈細數,指紋淡滯。形成的原因,一是飲食不節,恣食肥甘,損傷脾胃,運化失常,形成積滯,積滯日久,水榖精微無從吸收,形成疳積而發熱;二是由其它疾病轉化成疳。如吐瀉、痢疾,寄生蟲病等損傷氣血,耗散津液,使中焦納運失調,日久形成疳證。為虛中夾實證。初期病在積滯,著重消積,可選用消疳理脾湯、肥兒丸等;然後選用參苓白朮散健脾益氣;若體質雖虛,積滯未化,出現虛實夾雜之證,法當攻補兼施,可用清熱甘露飲、抑肝扶脾湯等;若呈現純虛證,宜用益氣養陰法,方選補肺散、鱉甲散、人參養榮湯等。
  2. 血虛陰虧︰手足心熱,精神萎糜,形體消瘦,咳嗽少痰,目眩耳鳴,口乾咽燥,午後潮熱,顴紅盜汗,心煩不寐,小便頻數,大便秘結,舌質紅少津,舌面光凈少苔,脈細數無力。致病原因,多由稟素虛弱,或大病、熱病之後,失於調理,陰血耗傷,正氣未復,各個臟器失於陰血的濡養,形成陰虧內熱虛證。可依據手足心熱的兼證分別治之。若乾咳、食少、便乾明顯的,為肺胃陰虛,可選用沙參麥冬湯滋養肺胃之陰;若神煩、少寐突出的,為心陰不足,可用酸棗仁湯養陰安神;若耳鳴、目眩、甚或筋脈拘擘的,為肝腎陰虛,當滋養肝腎,方用知柏地黃湯等。
疳積脾虛與血虛陰虧兩證的鑒別,一要詢問病史:前者初期多實證,漸至虛證顯露。後者由它病損傷陰津發展而來;二要辨別症狀:前者有明顆的脾胃積滯症狀,如脘腹脹滿,大便有不消化食物,小便如米泔,或食異物,如土塊、煤渣等。後者呈現一派陰血不足,內熱燔灼之象,如潮熱、顴紅、咽乾、乾咳、脈細數等。

小兒手足心熱,在用藥物治療的同時,還要注意飲食調養。即是疳積脾虛的患兒,也要補充一定數量的富有營養的食品。古人有「養正則積自除」之說,確為經驗之談。另外,還要讓患兒多曬陽光,呼吸新鮮空氣,促進體質的復康。

【文獻別錄】

  1. 《難經.十六難》:「假令得心脈,其外證:面赤,口乾,喜笑;其內證:臍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啘。有是者心也,無是者非也。」
  2. 《保嬰金鏡錄》:「小兒胸腹膨脹。發熱頓悶,脈紋如環珠,以手按腹即哭,此屬脾胃虛,而飲食停滯也。」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