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状风疹
别名风疙瘩、隐疹、荨麻疹、㾦㿔
【概念】

皮肤风疹,是高出皮肤的斑丘疹,常堆累成块,融连成片。由于本症多骤然发生或迅速退而不留任何痕迹,俗称“风疙瘩”。

本症,《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称为“隐疹”;《诸病源候论》则分为“白疹与赤疹”,并提出“ 㿔”之称;至唐.《千金要方》始有“风疹”之名。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又将隐疹区分为“白者为婆膜、赤者为血风”。

中医认为本病与感受风邪关系密切: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风不可独伤人,而又易与寒或热相搏,客于肌肤,则起风疹。素体虚弱,或因病致气血不足,血虚则可生风;或风邪乘虚而入,客于肌肤而发疹;内伤七情,冲任不调,营血不足,肝肾失养,生风化燥,阻于肌肤,亦可发疹;禀赋不足,不耐膏粱发性之物,导致胃肠不和,蕴湿生热,郁于肌肤,亦为常见的病理机制。

若疹色鲜红如涂丹者,谓之丹痧,另列别条论述。

【現代研究】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以风团为主要表现的多数与变态反应有关的皮肤病。从发病机理上可分为两型:

  1. 变态反应型:抗原进入身体后数秒钟之内发生急性荨麻疹,属于Ⅰ型变态反应,其抗体为lgE。输血引起的荨麻疹属Ⅱ型变态反应,为lgG和lgM与抗原在红细胞膜上起反应,激活补体,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介质而引起。血清病和荨麻疹样血管炎与Ⅲ变态反应有关,由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形成过敏素及释放趋化因子,吸引嗜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等引起。部分冷性荨麻疹也有Ⅳ型变态反应参与。
  2. 非变态反应型:一些药物、食物、化学物、酶及组织损伤等,可直接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荨麻疹。
另外,遗传在本病的发生中亦是重要的因素。

由于以上各种因素致使皮肤黏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透出,造成皮肤局部水肿性的损害。其临床特点为迅速发生与消退,伴有剧烈的瘙痒,可有发热、腹痛、腹泻或其他全身症状,发生于咽喉部者,可引起喉头水肿与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应及时处理。由于病程与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与丘疹状荨麻疹等。

〔诊断〕

根据皮疹为迅速发生和消退的风团,荨麻疹易于诊断。

【辨證分析】

  1. 外感风热︰皮疹呈粉红色,堆连成片,迅速泛发于周身,局部有灼热感,遇热加剧,得冷缓解,或兼有风热表证,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浮。若风热挟湿者,皮疹形似豆瓣,周边红晕,疹豆间有小水疱,偶见大疱,搔痒甚,抓破后有脂水渗出。为风热之邪,郁于肌腠,壅于皮肤而发;呈红色或粉红色,可迅速蔓延全身,且遇热剧而得冷解。治宜疏风清热,方用消风清热饮;若风热挟湿,疹豆中有小水疱者,可用祛风胜湿汤治之。
  2. 外感风寒︰皮疹为粉白色或瓷白色,大小不等,或融合成片,常以身体暴露部位症状突出,遇冷加剧,得暖则缓,或兼见风寒表证,苔白,脉浮紧。为风寒之邪,郁闭腠理,不得透达而发。其鉴别要点为:呈粉白色或瓷白色,以皮肤暴露部位明显,遇热轻而遇冷剧。治宜疏风散寒,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若有恶风自汗脉浮缓的表虚证者,当益气固表而疏风,方用固卫御风汤。
  3. 血热︰突然起疹,色鲜红,散在发生并迅速融合成片,搔痒甚,或先感皮肤灼热刺痒,抓之随起红色或紫红色条索状疹块,舌红,苔少,脉数。多因五志化火,使血热生风,伤及血络所致;或内服某些药物,药毒侵淫,血热壅肤而发。斑丘疹色鲜红,或抓后随起红色条索状皮疹,周身均可发生;治宜清热凉血,消风止痒,方选消风散化裁。
  4. 血瘀︰皮疹色暗红,每呈块状,多见于臀部,腰围等容易受压处,兼见面色晦黯,口唇色略紫红,舌质有瘀斑,脉涩。多见于风邪未经疏泄,久郁搏于营血,血瘀经滞引起。辨证要点为:疹色黯红,每成块状,多生于身体受压部位,治宜活血通络,消风止痒,方选活血祛风汤或通经逐瘀汤。
  5. 肠胃积热︰皮疹色红发痒,如粟粒大小,或成块连片,状如云头。发病急骤,兼见胸脘不适,腹胀便秘,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有力。多因饮食失节,或吃鱼虾等食物,使肠胃积热,内不得疏泄,外不得宣通,郁于皮肤腠理之间而发。证见疹块色红,堆累成片,兼有肠胃积热症状。治宜通腑泄热、疏风解表,常用方为防风通圣散
  6. 气血两虚︰皮疹色淡,时发时退,年长日久,出没不已,或劳累后加重,兼见面色苍白,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质淡,脉沉细无力。常见于脾胃虚弱患者,每因气血不足,复感风邪,郁于腠理,不得透达所致。发病缓慢,疹块色淡,日久不愈,劳累后加重,并伴有气血两虚的症状。治宜养血祛风,益气固表,常用当归饮子加味治之。
  7. 冲任失调︰发疹与月经周期及妊娠关系密切,常在经前及经期加重,经后缓解,常伴舌红、苔黄,脉弦数。此型多与内分泌失调有关。调理冲任。桃红四物汤合二仙汤加减。桃仁、红花、川芍各10克,熟地、白芍、当归各20克,仙茅、仙灵脾各15克。偏肾虚加巴戟天、菟丝子、狗脊各10克;偏气滞加香附、郁金、木香、陈皮等;痒甚加升麻、苍耳、地肤子、荆芥、防风等。
我国医学认为,皮肤风疹多从“风”起。多风所致者起病急骤,内因生风所致者起病较缓。但临证又有虚实之别。体质壮者多为实证易治,体质弱者多为虚证难愈。故临证当结合脉证与体质情况鉴别之。

血管神经性水肿:辨证治疗同急性荨麻疹。丘疹状荨麻疹:参照急、慢性荨麻疹辨证治疗。

【文獻別錄】

  1. 《诸病源候论》:“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相并,则生㾦㿔,状如麻豆,甚者渐大,搔之成疮。”“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隐疹。”“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疫隐疹。”
  2. 《外科大成.瘾疹》:“瘾疹者,生小粒靥于皮肤之中,憎寒发热,遍身搔痒。经云,劳汗当风,薄为郁,乃疿痤。热微色赤,热甚色黑。由痰热在肺,治宜清肺除痰解表,如消毒饮子;有可下者,大柴胡汤;虚者补中益气汤,或总以加味羌活散治之。”
  3.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 㿔:“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