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状失嗅
【概念】

失嗅指鼻窍嗅觉减退或嗅觉丧失而言。《诸病源侯论》曰:“鼻气不宣调,故不知香臭,而为齆也。”《外科大成》称之为“鼻聋”。

本症与鼻塞及鼻涕条目有密切关系,可互相参阅。

【辨證分析】

  1. 肺经风热︰嗅觉减退,鼻塞涕黄,伴有发热,咳嗽、痰多,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因外感风热,或风寒郁久化热,热壅鼻窍所致。治宜祛风清热,方用苍耳子散桑菊饮加减。
  2. 胆腑郁热︰嗅觉减退,鼻塞,涕黄浊而有臭味,一般鼻通气后,嗅觉也遂渐恢复,同时伴有发热、头痛、口苦、咽干、痰多、全身乏力,舌红苔黄,脉弦数。为邪热入里,客于胆经,郁而化火上犯鼻窍而成。治宜清胆泻热,方用龙胆泻肝汤
  3. 脾经湿热︰嗅觉减退或消失,涕多黄稠而有臭味,鼻塞兼有头重头痛,咳嗽痰黄,脘腹胀闷,胃纳不佳,大便粘滞不爽,溲黄,舌苔黄腻,脉滑数。因湿热困于脾土,致运化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鼻窍不利。可用黄芩滑石汤
  4. 肺脾两虚︰嗅觉差,鼻涕粘白,鼻塞,时轻时重,头昏而胀,气短懒言,全身倦怠,食少腹胀,舌苔薄白,脉缓。肺主气,脾主运化水榖精微,脾为肺母,脾虚则不能散精于肺,致脾肺两虚,津微不能上荣鼻窍,故嗅觉减退,甚则失嗅。偏于肺气虚者,治宜温补肺气,而散风寒,方用温肺止流丹,如无涕鼻干者,应养阴润燥,方用清燥救肺汤。偏于脾虚者,治宜补中益气,培土生金,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
  5. 血瘀阻肺︰嗅觉减退或消失,鼻塞,或有鼻涕。伴有头昏而闷,头痛较剧,咳嗽。舌苔薄、质暗,或有瘀斑,脉细涩。多因邪毒滞留鼻窍,迁延日久,或鼻受外伤致气滞血瘀,窍络阻塞,气血无以上荣,故不知香臭,治宜调和气血,行滞化瘀,方选当归芍药散。
  6. 气血两虚︰嗅觉丧失,不闻香臭,鼻窍通气尚可,或微觉不利,少涕,全身可伴有头晕,心慌气短,全身乏力,舌质淡苔薄",脉细弱。素体气血两亏,鼻窍失于濡养,经脉不充,故嗅觉丧失,不闻香臭,治宜补气养血,方用八珍汤加减。
肺经风热、胆腑郁热与脾经湿热三者皆属实热证,前者属表证,后两者为里热证。三者失嗅的共同特点是:皆有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等症,其嗅觉失灵的程度多随鼻塞、流涕的变化而改变。不同点是:风热者,起病急,病程短,多伴有发热、咳嗽等外感风热之象,嗅觉减退往往因鼻窍不利而引起。胆腑郁热、脾经湿热,多因涕多、痰盛、呼吸不利而致嗅觉减退。

本症可分虚实两类,实证与鼻塞及鼻渊有关,因风、热、湿邪阻滞为多见,病位以肺、脾、肝胆为主,治疗较易。血瘀与气血虚者,多因毒邪侵袭,迁延日久所致,其治亦较困难。

【文獻別錄】

  1. 《中藏经》:“肺风之状,胸中气满,冒昧,汗出,鼻不闻香臭,喘而不得卧者,可治。”
  2. 《续名医类案》卷十七:"孙氏姑,鼻不闻香臭有年矣,后因他病,友人缪仲淳为处方,每服用桑皮至七、八钱,服久而鼻塞忽然通矣。”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