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状目赤
别名火眼、暴风客热、天行赤眼、赤丝虬脉、大小眦红、白睛黄赤
【概念】

目赤,俗称“火眼”、“红眼”。是指双眼(或一眼)白睛红赤而言。

本症在《内经》、《伤寒论》中均称“目赤”。其后历代医家,根据目赤的病因、病症等不同特点分别又有“暴风客热”、“天行赤眼”、“赤丝虬脉”、“赤痛如邪”、“大小眦红”、“白睛黄赤”等名称。此外在《审视瑶函》中,“目赤”项下还包括了“瘀血灌睛”、“血灌瞳神”、“色似胭脂”等内容。《张氏医通》的“目赤”项下还包括“赤脉贯睛”等。这些病症,虽然都有目赤症状,但主要是由其它眼病所致,将另列专条论述,不属本症讨论范围。

【辨證分析】

  1. 外感风热︰相当于"暴风客热"范畴。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白睛暴赤,热泪如汤,羞明隐涩。兼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舌苔薄白,脉浮数。外感风热目赤主要是感受风热之邪而发,一般多偏于风盛。《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说:"此证原于肺客邪热,外召风邪。"本症发病虽急,但传染性不甚强,不致形成流行。症状以白睛暴赤,热泪如汤,兼见外感风热症状为主。治以疏风清热,方选荆防汤或羌活胜风汤。
  2. 天行时邪︰相当于"天行赤眼"。临床常见白睛红赤灼热,眵多粘结,怕日羞明,眼涩难睁。或先患一眼而累及两眼,或两眼齐发。传染性强,常一家之内,一里之中,老幼相传,同时发病。天行时邪目赤是因感受时气之毒而发,多偏于热盛。《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说:"天行赤眼者,四时流行风热之毒,传染而成"。发病急且传染性强,往往是一人发病,迅即传染,广泛流行。症状是白睛红赤灼热,眵多粘结,每于晨起,睫毛与两睑胶封,发病轻重与受邪浅深以及体质强弱有关,邪不胜正者五至七日愈,正虚邪胜者二周而愈。治以疏风泄热解毒,方选驱风散热饮子。
  3. 邪热伏络︰属"赤丝虬脉"范畴。常见白睛淡红,表面有赤脉纵横,虬蟠旋曲,丝脉粗细稀密不等,久而不愈。兼见羞明流泪,或微痒微痛,视物容易疲劳,午后更甚。多因诸热性眼病失于调治,转变而成。或因经久冒涉风沙以及长期近火熏烟,或长期从事精微细致工作,目力过劳,以致热郁血滞而发病。以白睛淡红,表面赤脉纵横,虬蟠旋曲,长期不愈为主要特点。治宜搜热散瘀,方选退热散。
  4. 酒毒内蕴︰相当于"白睛黄赤"证。本症常发于嗜酒患者。症见白睛渐渐黄赤,眼涩干痒,兼见湿热内蕴之症,舌苔黄腻,脉象濡数。必有长期嗜酒病史,酒毒内蕴,脾弱肝旺,湿热上行,两目渐渐黄赤。《张氏医通.卷八.目赤》:"人有白睛渐渐黄赤者,皆为酒毒,脾经湿伤,肝胆邪火上溢肺经故也"。以两目逐渐黄赤,赤脉纵横不明显,且有嗜酒史为其特点。治以清热利湿,方选茵陈五苓散
  5. 肝胆火盛︰症见白睛红赤热痛,甚则赤脉纵横,热泪多眵,两目发胀。兼见恶热头痛(以巅顶与双侧太阳穴为甚),口苦咽干,脇肋胀痛,尿赤或便结,舌红,脉弦数。肝胆火盛,火热上冲,双目受累,发为目赤。《诸病源候论.目病诸侯》:"凡人肝气通于目,言肝气有热,热冲于目,故令目赤"。以两目红赤胀痛,口苦咽干,性急善怒,脇肋作痛为其特点。治宜清肝泄胆,方选龙胆泻肝汤
  6. 肝肾阴虚︰相当于"赤痛如邪"。本症常发于久病体弱之人。症见白睛淡红,病势缓慢,时作时止,常常一年数发。兼见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脉细数。肝藏血,肾藏精。肝血不足,肾精亏损,精血不能上承于目,加以虚火上炎,发为目赤。《素问.五脏生成》:"肝受血而能视"。《灵枢.大惑论》:"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 今肝肾阴虚,两目发病,以白睛淡红,疼痛不甚,时作时止,一年数发,兼见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等症为其特点。治以滋阴养血,清肝降火,方选十珍汤。
目赤一症,首辨虚实,实者发病急,虚者发病慢。实者又当再辨外感、内伤。外感目赤,传染以致流行者,为天行时邪目赤。传染性较差,不致流行者,为一般外感风热。因肝火而目赤者兼有里热证,外感则兼表热证。虚者以肝肾阴亏为多。若见虚实夹杂者,又当酌情治以攻补兼施。

【文獻別錄】

  1. 《银海指南.卷一.火》:“目不因火则不病,白轮变赤,火乘肺也。”
  2. 《类证治裁.目症》:“凡赤而肿当散湿热。赤而干痛当散火毒。赤而多泪当散风邪。赤而不痛当利小便。”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