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状嗜睡
别名好卧
【概念】

嗜睡即指不论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欲寐的症状。

本症在《内经》中称为“好卧”、“嗜卧”、“善眠”、“安卧”、“多卧”。在《伤寒论》中有“欲寐”、“多眠睡”之称。在《金匮要略》中谓之“欲卧”、“欲眠”。后世又有“喜眠”、“喜卧”、欲眠睡“、”多睡“、”多寐“、”卧寐“等不同名称。

嗜睡不同于”神昏",神昏是神识昏乱,不省人事。而嗜睡,神志清醒,惟精神困顿不振,时时欲睡,呼之即醒,至于大病愈后,阴阳得复,人事恬睡,醒后清爽,与嗜睡迥异。

【辨證分析】

  1. 湿困脾阳︰困倦欲睡,头重如裹,四肢困重,食纳减少,中脘满闷,口粘不渴,大便不实,足跗浮肿,舌苔白腻,脉濡缓》本症因冒雨涉水,坐卧湿地,或过食生冷,或内湿素盛,湿困脾阳所致。故嗜睡伴有湿胜阳困,气机阻滞之象,如头重如裹,四肢沉重,中脘满闷,大便絺薄,甚至足跗浮肿。此即《血证论》所谓:"身体沉重,倦怠嗜卧者,乃脾经有湿。"若湿留日久,寒凝成痰,痰阻清阳,则嗜睡症状更为明显。治以温中化湿,方用胃苓汤。
  2. 心脾两虚︰倦怠多寐,面色无华,纳呆泄泻,心悸气短,妇女月经不调,色淡量多,舌质淡嫩,苔白,脉细弱。《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曰:"多寐,心脾病也,一由心神昏浊,不能自主,一由心火虚衰,不能生土而健运。",心脾两虚嗜睡,多因病后失调,思虑过度,或饮食不节,或失血,以致心血耗伤,脾气不足,心神失养,则神志恍惚,心怯喜眠。辨证要点为:倦怠嗜睡,面色无华,心悸气短,纳呆泄泻,舌质淡嫩,脉细弱。治疗宜补益心脾,方用归脾汤。本证与湿困脾阳嗜睡不同,心脾两虚嗜睡是纯虚之证,临床表现为心脾气血皆虚弱不足的证候。湿困脾阳嗜睡为本虚标实之证,既有脾虚不运之征、又有湿阻清阳不升的症候,两者有明显的区别。
  3. 肾阳虚︰疲惫欲卧,精神萎靡,尿少浮肿,腰部冷痛,胫膝发凉,畏寒踡缩,唇甲青紫,舌质紫暗,苔白润,脉微细。治宜温补元阳,用右归丸肾气丸等。
  4. 肾精不足︰怠惰善眠,耳鸣耳聋,善忘,思维迟钝,神情呆滞,任事精力不支,舌质淡,脉细弱。多由劳伤过度,或久病迁延不愈,高年体衰,致肾精亏损不足,髓海空虚,头昏欲睡。《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胃,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辨证以头眩嗜睡,神疲怠惰,耳鸣耳聋,每任事则精力不支等为主症。两证区别在于:前证以肾阳不足为主要表现,后者以阴精不足、髓海空虚为特点,虽都有肾虚证候,但侧重点不同,斯作鉴别。肾精不足嗜睡的治疗用填精补髓之方法,左归丸,河车大造丸等可选用之。

【文獻別錄】

  1. 《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长夏懒怠,四肢乏力,坐定即寐,肺脾两经之气本弱,复为炎暑所逼也,宜清暑益气汤。病后多眠,身犹灼热,余热未清,正气未复也,宜沈氏葳蕤汤。”
  2. 《类证治裁.多寐》:“多寐者,阳虚阴盛之病,灵枢曰: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阳蹻阴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内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心神昏浊,不能自主。…欲清心神,如麦冬、石菖蒲、芽茶、南烛之属。”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