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状慢性肾小球肾炎
【概念】

中医认为,慢性肾炎多属“水肿”、“尿血”、“腰痛”等范畴,后期可属“虚劳”范畴。其发病多为“本虚标实”、“脾肾亏损,外邪侵袭”,脏腑功能不足,导致湿浊停滞、瘀血内阻,而湿热瘀毒又反过来加重对正气的损伤,正虚邪实,互为因果,夹杂致病,使疾病缠绵难愈,现简述其病因病理如下:

  1. 正虚:饮食不节,劳倦内伤,损伤脾肾;或居住潮湿,湿邪内侵困脾,而致脾肾气虚,气不化水,水湿内停,脾肾气虚日久,虚损及阳,致脾肾阳虚;脾阳虚则不能化水湿,肾阳虚则气化失司,而致水湿氾滥。久病由阳及阴,或过用温燥之品伤阴,或滥施清利耗阳之品,遂致肾阳不足,水不涵本,以致肝肾阴虚;脾虚不能化生气血,肾虚则精气亏损,致气阴两虚,营血不足;脾肾气虚,致肺气渐虚,卫表不固,易感外邪。
  2. 邪实:外邪以风、寒、湿、热,内邪以水浊、湿热、瘀血为主。水湿内停,有寒化、热化之势,素体阳气不足,从阴化寒而为寒湿;素体阳盛,从阳化热而为湿热。湿邪久郁亦易于化热,湿热相合,胶结难解,疾病缠绵。湿热煎熬血液,久而凝为瘀,而现瘀血之候。若外邪乘虚入内,可引动内生邪实,内外相引,以致急性发作或使病情骤然加重。风、寒、湿、热必须在正气虚损的基础上方能发为本病。

【現代研究】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常见慢性病,多发于成年人。临床以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水肿及高血压为典型表现;本病呈进行性发展倾向,是临床导致慢性肾衰最重要的原因。

慢性肾炎的发病,自身免疫反应起着重要作用,病变累及双肾的大部分肾小球,在多种抗原(如细菌、病毒及肾性、非肾性抗原等)作用下可使机体发生免疫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激活补体系统、凝血系统及激系统等,引起一系列病理反应。另外,慢性肾炎发病与血液流变学、水与电解质失衡亦有密切关系。根据临床特点、可将其分为普通型、高压型、急性发作型三个类型。慢性肾炎的病理类型可分为微小病变型、系膜增生型、膜型、膜增生型、局灶硬化型、IgA肾病等多种,这些类型与慢性肾炎的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要做肾活检才能确定。

〔诊断〕

  1. 起病缓慢,病情迁延,时轻时重,肾功能逐步减退,后期出现贫血、视网膜病变及尿毒症。
  2. 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水肿及高血压等表现。
  3. 病程中可因呼吸道感染等原因诱发急性发作,出现类似急性肾炎的表现。也有部分病例可有自动缓解期。
  4. 根据临床表现可进一步区分为:
    1. 普通型:有肾炎的各种症状,但无突出表现。
    2. 高血压型:除一般肾炎症状外;有突出的高血压表现。
    3. 急性发作期:在慢性过程中,出现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

【辨證分析】

  1. 脾肾气虚︰面色苍白或萎黄,轻度浮肿,多于劳累或感冒后加重,腰膝酸痛,头晕乏力,纳少便溏,小便短少。舌淡或淡胖、苔薄白,脉细无力。多见于普通型或隐匿性肾炎。健脾补肾,佐以渗湿消肿。大补元煎加减。党参10克,白术10克,黄耆20克,茯苓15克,山药15克,熟地15克,山茱萸10克,菟丝子15克,杜仲10克,薏仁15克,当归10克。偏于脾气虚者,重用党参、黄耆;偏于肾虚者,加巴天10克,续断12克;若伴发热、咳嗽、咽痛者,加桑叶6克,菊花6克,七叶一枝花10克;咽喉肿痛甚者,加玄参10克,桔梗10克,牛蒡子10克,射干10克。
  2. 脾肾阳虚︰周身高度浮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精神委倦,四肢清冷,脘腹胀满,尿少而咳逆上气,不能平卧。舌淡嫩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而弱。多见于肾病型。温阳利水,真武汤合五皮饮加减:炮附子10克,巴戟天10克,干姜6克,白芍10克,白术6克,茯苓皮10克,大腹皮15克,党参5克,黄耆15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椒目10克,大枣6枚。肾阳虚甚,加肉桂6克;水肿消退,尿量增多,食欲转佳时,继服济生肾气丸。
  3. 肝肾阴虚︰头晕耳鸣,心悸失眠,手足心热,或见轻度浮肿,舌红、苔少,脉细。多见于高血压型或长期应用激素等。滋补肝肾,平肝潜阳,杞菊地黄丸加减:枸杞子15克、菊花10克,生地15克,山茱萸15克,山药15克,牛膝10克,杜仲10克,丹参10克。心烦失眠,小便短赤者,加栀子10克,竹叶6克;尿血者,生地改生地炭15克,加大、小蓟各10克,白茅根15克;肝阳上亢者加羚羊角粉2克(另吞),钩藤10克,珍珠母10克。
  4. 气阴两虚︰面色无华,心烦少寐,神疲乏力,午后或夜间低热,或手足心热,口干咽燥,咽红。舌偏红、苔少,脉细弱。益气养阴补血。四君子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党参10克,生黄耆15克,生地15克,山茱萸15克,山药15克,丹皮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加减法:心气虚甚合生脉饮;肾气虚甚加菟丝子10克,杜仲10克;肝阴不足加生白芍10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咽痛日久加沙参、玄参;纳呆腹胀加枳壳10克,谷、麦芽各10克。
  5. 外感风寒︰头痛形寒,发热无汗,面目虚浮。苔薄白,脉浮紧。解表散寒,九味羌活汤加减:羌活10克,防风10克,苍术10克,细辛3克,川芎10克,白芷10克,黄耆6克,甘草6克,地黄10克。发热微汗出加桂枝6克,白芍6克;鼻塞流清涕加辛夷花10克,葱白3根。
  6. 外感风热︰咽喉肿痛,发热头痛,鼻流浊涕,面目虚浮,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腻,脉浮数。辛凉解表。银翘散加减。银花10克,连翘10克,淡竹叶6克,荆芥10克,牛蒡子10克,薄荷6克,甘草6克。目赤肿痛加菊花6克;大便秘结加麻子仁15克,大黄6克(后下)。
  7. 湿热内阻︰咽喉肿痛,脘闷纳呆,小便短涩疼痛,大便溏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利湿,八正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木通10克,车前子10克,萹蓄10克,滑石12克,蔻仁10克,黄连6克,大黄6克,枳实10克。口舌生疮加莲子心10克;纳差腹胀甚合香砂六君子丸。
  8. 瘀血︰腰痛固定不移,面部肌肤黧黑或皮下有瘀点,尿少。舌黯,脉细涩。活血化瘀通络,失笑散加味:五灵脂12克,蒲黄12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桃仁15克,红花6克,牛膝10克,枳壳10克,川芎10克,干地龙6克。痰湿内盛加法半夏10克,胆南星10克;肾虚加枸杞15克,菟丝子10克。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