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來源】
本品為瑞香科落葉灌木植物芫花的花蕾。主產於安徽、江蘇、浙江、四川、山東等地。春季花未開放前採摘。曬乾、或烘乾。生用或醋製用。
【性味歸經】
辛、苦、溫。有毒。歸肺、腎、大腸經。
【功效】
瀉下逐飲,祛痰止咳,殺蟲療瘡。
【主治】
- 用胸脅停飲,水腫,臌脹。芫花瀉水逐水作用與甘遂、京大戟相似而力稍遜,且以瀉胸脅水飲,並能祛痰止咳見長。適用於胸脅停飲所致的喘咳、胸脅引痛。心下痞鞭及水腫、臌脹等症。常與甘遂、京大戟同用,如十棗湯、舟車丸等。
- 用於頭瘡、白禿、頑癬。本品外用有殺蟲療瘡之功效。用治上述外科病,可單用研,或與雄黃共研細末,豬脂調膏外塗。此外,與甘草煎湯外洗,亦治凍瘡。
【文獻別錄】
- 《本經》:「主咳逆上氣,喉鳴喘。」
- 《本草綱目》:「治水飲痰辟,脅下痛。」「芫花、甘遂、大戟之性,逐水泄濕,能直達水飲窠囊隱辟之處,但可徐徐之用,取效甚捷,不可過劑,泄人真元。」「芫花留數年陳久者良。用時以好醋煮數十沸,去醋,以水浸一宿,曬乾用,則毒滅也。或以醋炒者次之。」
【用法用量】
1.5~3克。煎服,入散劑服,外用適量。內服醋製用,以減低毒性。
【注意禁忌】
虛弱者及孕婦忌用。反甘草。
【現代藥理】
本品含芫花素、羥基芫花素、芫花甙、芹菜素;另含谷甾醇、苯甲酸等。煎劑有利尿作用;醋製芫花的醇水提取物,對肺炎桿菌、溶血性鏈球菌、流行性感冒桿菌有抑制作用,水浸液對黃癬菌、大芽胞菌、鐵色小芽胞菌,星狀皮癬菌等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芫花靈和芫花酯甲對P388淋巴細胞白血病表現明顯的抗腫瘤活性;芫芫花還有鎮靜、鎮咳、祛痰作用;芫花與甘草合用,毒性有增強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