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狀弄舌
別名吐舌
【概念】

舌頻頻伸出口外,又立即內收,上下左右伸縮不停,狀如蛇舐,稱為弄舌。

在古代醫學文獻中,弄舌又稱做「吐舌」、「舒舌」、「頻餂舌」。《神驗醫宗舌鏡》:「舌頻出口時時抒餂」,即指弄舌《醫宗金鑒》、《辨舌指南》把舌伸長而收緩稱為「吐舌」,舌微露出口而即收稱為"弄舌'。對照臨床,兩者病機證治無明顯區別,似無必要機械劃分,故應統屬弄舌範圍。

本症多發生於小兒,成人間有發生。

【辨證分析】

  1. 心脾實熱︰舌伸出即收,左右吐弄,身熱面赤,時時煩躁,口渴喜冷飲,唇焦口燥,口舌生瘡,大便秘結或便下稠穢,舌質紅,苔黃燥,脈弦數或洪數。常發生於發熱患兒,多由熱邪蘊留心脾兩經,心火亢盛,擾亂神明,引起內風;脾熱盛則津液受損。心系舌本,脾絡連舌,風主動搖,故弄舌為動風之徵;津枯時舌亦乾澀難受,故吐弄以舒緩之。曹炳章《辨舌指南》云:"心火亢盛,腎陰不能上制,所以舌往外舒;肝火助焰,風主動搖,胃熱相煽,舌難存放,故舌如蛇舐,左右上下,伸縮動搖。"其辨證要點為:舌伸出即收,伸縮較快,舌紅脹滿,苔黃燥,並見心火上炎(身熱面赤、煩躁)及脾熱灼津(口乾喜冷飲、便秘)的症狀。治宜清心火、瀉脾熱。方選瀉心導赤湯合瀉黃散;熱甚者,可用冰片少許點舌下,短能收效。
  2. 脾腎陰虛︰舌時時吐出口外,口角流涎,五心煩熱,渴喜熱飲,舌紅苔少,脈細數。與前證不同,一般發生於熱病後期,病邪雖去而脾腎之陰已虧;或因其他慢性病漸致脾腎虛損。陰虧液耗,舌絡失其滋潤,故時時舒舌以圚緩解。辨證要點:舌伸長而收緩,舌不紅腫,苔少,並見陰虛(五心煩熱、脈細數)的症狀。治宜健脾益腎、滋陰清熱。方選四君子湯知柏地黃丸,瀉黃散亦可參合應用。
  3. 癇證︰本病呈發作性,主要臨床表現為,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兩目直視,四肢抽搐,搖頭弄舌,醒後如常人。由情志失調,飲食失節,勞累過甚或腦部外傷等原因所致,在兒童多與先天因素有關。總屬肝脾腎三臟為患,腎虛肝木失濡,體弱而用強,脾虛則痰涎內結,肝風挾痰氣上逆,清竅被蒙,猝然發作,弄舌亦為風痰氣逆上擾所引起。辨證時根據既往病史,呈發作性,醒後如常人等特點,不難與其他原因所致的弄舌鑒別。《辨舌指南》說:"凡弄舌搖頭者,癇病也;病人喜揚目吐舌者,羊癇也。"其辨證要點是:吐弄舌,伴有癇病發作(昏仆、口吐白沫、抽搐、兩口直視)的症狀。治宜豁痰開竅,息風定癇。方用"定癇鎮痛合劑"合"蝎蜈片"內服,有一定效果。
  4. 疳疾︰根據《小兒衛生總微論》記載,弄舌而伴見面黃肌瘦,五心煩熱者。總由飲食失調,脾胃損傷,形成積滯,日久成疳。症見形體消瘦,毛髮枯焦,或腹部膨大,青筋暴露,時時弄舌。治宜健脾消疳,方選消疳理脾湯、參苓白朮散等。
  5. 痰火動風︰"弄舌喉風"一病,症見咽喉腫痛,痰涎壅塞,聲音嘶啞,舌出不收,時時吐弄,常欲手捫等。由於痰熱互結,挾風上擾咽喉所造成。治宜清熱解毒袪風,方選內服清咽利膈湯,外用冰硼散吹於舌上。

【文獻別錄】

  1. 《幼幼集成》:「大病後精神困憊,飲食少思而弄舌者,凶候。蓋氣血兩虛,精神將脫,速以十全大補湯挽救之。」
  2. 《中醫臨證備要》:「小兒時時伸舌,上下左右,有如蛇舔,多因心胃蘊熱,挾有肝風。內風清胃散,外用牛黃少許塗舌。」
  3. 《國醫舌診學》:「舌伸而常舐唇口,時動不止,色紫而暗者,疫毒攻心也。」「舌偶時伸出弄唇者,中蛇毒也。」
  4. 《小兒衛生總微論》:「弄舌者,其證有二,一者心熱,心系舌本,熱則舌本乾澀而累,故時時吐弄舒緩之。二者脾熱,脾絡連舌,亦乾澀而緊,時時吐弄舒緩之,皆欲飲水。因心熱則發渴,脾熱則津液耗,二者雖引飲相似,惟心熱面赤,睡即口中氣熱、時時煩躁、喜冷咬牙,治宜清心經之熱。脾熱者,身面微黃,大便稠硬,赤黃色、治宜微導之。」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