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狀子癇
【概念】

妊娠後期,或正值分娩時,或分娩後,忽然神志喪失,頸項強直,牙關緊閉,口流白沫,手足抽搐,須臾抽搐停止,漸漸醒轉,但醒後仍可再發,這種症狀稱為「子癇」,又稱「妊娠癇證」或「子冒」。亦有稱「痙」、「厥」、「中風」、「瘛瘲」的。嚴重者,發作頻頻,甚至昏迷不醒,可以引起孕婦和胎兒死亡。但在發病以前,一般都有頭痛、頭暈、眼花、胸悶、嘔吐等先兆,可供早期診斷和提早預防。本症討論以先兆子癇為主。

【辨證分析】

  1. 陰虛肝旺︰妊娠後期,常感頭痛、頭暈、頭脹、眼花、視力模糊,或有惡心,心悸氣短,手肢發麻,面目及下肢微有浮腫等子癇先兆。病發時卒然昏仆,抽搐,口流白沫。舌紅或絳,脈弦勁而數。多因腎陰素虧,孕後血養胎元,陰液益虛,水不涵木,肝失所養,以致肝陽上亢;必兼舌紅而絳,脈弦勁而數。
  2. 脾虛肝旺︰妊娠後期,水腫逐漸加劇,尿少,胸悶惡心,納差,並見頭痛頭脹,頭暈眼花等子癇先兆。病發時突然仆倒,不省人事,手足抽搐。舌質淡胖,苔薄或膩,脈虛弦而滑。則係脾虛不運,水濕停聚,發為水腫,留滯經絡,精血輸送受阻,脾不散精肝乏濡養,以致肝陽上亢。臨床特徵以頭痛頭暈,頭脹眼花為主證。惟兼證各異。必兼肢體水隀,胸悶惡心。這是本症的辨證要點陰虛肝旺而見子癇先兆者,治宜育陰潛陽,平肝熄風,方用羚羊鉤藤湯。若病情進一步發展而出現抽搐或昏迷即為子癇,可用羚羊鉤藤湯加蓮子心、菖蒲以清心開竅,並可選用:(1)安宮牛黃丸,每日2丸,用涼開水調勻,分2一4次鼻飼或口服;(2)紫雪丹,每日3次,每次1一3克,涼開水調勻,鼻飼或口服;(3)至寶丹,每日2丸,用涼開水調化,分2-4次鼻飼或口服。脾虛肝旺而見子癇先兆者,治宜健脾利濕,平肝潛陽,方用加減羚羊角散或當歸芍藥散加羚羊角粉、葛根、桑寄生。若病情未及時控制,發生抽搐和昏迷者,即為子癇,方用加減羚羊角散去葛根、川芎,另加蘇合香丸,每日2次,每次1丸,鼻飼。
先兆子癇之臨床辨證,首先要鑒別陰虛肝旺或脾虛肝旺。亦有少數患者並無明顯先兆徵象,而突然發為子癇的。治療原則,陰虛肝旺,以養血育陰為主,重點在腎;脾虛肝旺,以健脾利濕為主,重點在脾。

妊娠水腫、先兆子癇和子癇,三種證候之間的病因病機,存在著內在的聯繫。如脾虛水濕不運,溢而為腫,繼則土濕木鬱,肝鬱化火,灼傷陰津,陰虛陽亢,遂致眩暈,進而肝風內動,釀成子癇。因此及時治療水腫,或先兆子癇,是防止發生子癇的關鍵。

【文獻別錄】

  1. 《諸病源候論.婦人妊娠病諸候》"體虛受風,而傷太陽之經,停滯經絡,後復遇寒濕相搏,發則口噤背強,名之為痙。妊娠而發者,悶冒不識人,須臾醒,醒復發,亦是風傷太陽之經作痙也,亦名子癇,亦名子冒也。"《杏軒醫案》"子癇疾作之由,因子在母腹,陰虛火熾,經脈空疏,精不養神,柔不養筋,而如厥如癇,神魂失守,手足抽掣。」
  2. 《沈氏女科輯要箋正.妊婦似風》"妊婦卒倒不語,或口眼歪斜,或手足瘛瘲,皆名中風。或腰背反張,時昏時醒,名為痙,又名子癇。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