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狀疳積
【概念】

疳積,是指小兒形體羸瘦,毛髮乾枯,頭大頸細,腹脹肚大,大便不調的症狀而言。

《古今醫鑒》說:「病夫諸疳者,謂肥甘飲食之所致也‥‥

本證在古典醫籍中,名稱繁多,《醫宗金鑒》有脾疳,心疳,肺疳,胃疳、肝疳等名稱。現多以」疳積"統稱之。

【辨證分析】

  1. 脾胃損傷︰面色黃白無華,形體羸瘦、毛髮乾枯,精神不振,飲食懶進、腹脹肚大,或食則嘔吐,手足心熱、焦急易哭,心煩口渴,夜眠不寧,大便溏瀉或大便秘結,小便黃濁、或如米泔,舌苔濁膩,脈象濡細而滑或兼數,指紋淡滯。由於飲食失節、或暴飲暴食,致使脾胃運化功能受損。脾胃為倉稟之官,主受衲運化水榖,其化生之精微,以濡養臟腑,充身澤毛。如恣食肥甘或啖生冷無度,損傷脾胃,使其運化職能失調,則水榖之精微來源匱乏,從而導致氣血不足,臟腑肌膚失於濡養,因而出現面黃羸瘦,毛髮乾枯等症狀。是虛中夾實,因積滯日久化熱,熱蘊津傷,脾主濕、脾傷而濕不運,故出現濕熱傷陰之象,其手足心熱、心煩口渴、腹脹硬拒按,苔黃膩,小便黃濁,或如米泔為辨證要點。
  2. 病後失調︰面色萎黃,形容憔悴,毛髮枯槁,精神萎靡,不思飲食、食不消化,脘腹脹滿,四肢不溫,睡臥不寧,合目露睛,時有啼哭,哭聲不揚,唇舌色淡,脈細無力,指紋色淡。多因病後失於調養,或吐瀉日久,或用藥攻伐太過,氣陰大傷,津液乾涸,脾胃虛弱,失於滋養,而出現面色萎黃,形容憔悴,羸瘦如柴等症狀。二者皆為虛證,但乃屬純虛證,由於脾胃虛弱,飲食不得充養肌膚,氣液日漸消耗,以致氣陰兩傷,失於榮潤,故精神萎靡,四肢不溫,合目露睛,毛髮枯槁,雖有脘腹脹滿,但多軟而不硬,且喜揉按為特點。治則應根據體質和具體情況,分別採取先消後補,或先補後消,或消補兼施等法。如初期實象顯著者,用消疳理脾湯加減;積滯化熱者,用香連導滯湯;虛實兼見者,可用肥兒丸加減。病後失調,脾胃虛弱者,治以扶脾養胃為主,可用參苓白朮散加減,或用人參啟脾丸健脾理氣消疳。
本症表現雖多,但其主要病機是脾胃損傷、運化功能遲滯,水榖精微不能充養,氣液匱乏,氣血不榮所致。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受損即可導致其它臟腑功能失調,而出現疳證的症狀:如面目爪甲青,眼眵淚澀難睜等為肝疳;面紅目脈絡赤,時時驚煩,口舌生瘡等為心疳;面白氣逆咳嗽,鼻頰生瘡等為肺疳;面色黑黧,骨瘦如柴,足冷腹痛泄瀉等為腎疳。還有諸如疳瀉,疳腫脹,疳發熱,疳痢,蛔疳以及鼻疳、牙疳等。分證雖多其根本在脾。在治療各種疳證時,首先要顧及脾土的健運,這是治疳的關鍵。

【文獻別錄】

  1. 《幼幼集成.諸疳證治》:「凡病疳而形不魁者,氣衰也。色不華者,血弱也。氣衰血弱,知其脾胃必傷。有因幼少乳食,腸胃未堅,食物太早,耗傷真氣而成者;有因肥甘肆進,飲食過餐,積滯日久,面黃肌削而成者;有因乳母寒熱不調,或喜怒房勞之後乳哺而成者;有二三歲後、榖肉果菜恣其飲啖,因而停滯中焦,食久成積,積久成疳。復有因取積太過,耗損胃氣,或因大病之後,吐瀉瘧痢,乳食減少,以致脾胃失養,二者雖所因不同,然皆總歸於虛也。」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