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狀小兒痞塊
別名痞塊、癖積、癖疾
【概念】

小兒痞塊是指脅下可按到的腫塊而言,局部有時疼痛。

在古代醫籍中多稱「癖積」。《諸病源候論》謂之「癖」,《幼幼集成》稱「癖積」,《醫宗金鑒》稱「癖疾」。一般多稱「痞塊」,「痞積」。

痞塊是小兒脾胃功能失調的一種症狀,與小兒的疳積,成人的癥瘕相近,本文僅述小兒痞塊,其他疾病所表現的腫塊,可參見有關條目。

【辨證分析】

  1. 脾胃氣虛︰脅下痞塊始則柔軟,漸增大變硬,時發疼痛,納少便溏,或完榖不化,面色青黃,舌質淡胖,苔白滑,脈沉濡弱。為氣虛,多由過食寒涼飲食,損傷中氣,水濕不運,痰濕凝聚而成。呈氣虛象,如納少便溏,體倦乏力,手足不溫,舌質胖淡,脈沉弱等。
  2. 脾胃陰虛︰脅下痞塊時痛,午後潮熱,面頰紅赤,手足心熱,煩急驚啼,衲少運遲,形體羸瘦,便乾溲黃,舌紅苔少,脈細數有力。為陰虛,乃因熱病傷陰,陰津被熱邪煎灼,聚而不散所致。其辨證要點為:呈陰虛內熱象,如手足心熱,面頰紅赤,皮膚乾燥,舌紅少苔,脈細數等。因此在治療上,氣虛宜補益脾胃,除濕消痞,方選異功散加味;陰虛宜滋脾養胃,消痞軟堅,方選沙參麥冬湯加炙鱉甲、丹參、牡蠣等。
  3. 瘧久︰寒熱往來,嘔吐黃水,頭暈身倦,面黃腹脹,脅下痞塊,舌質胖嫩,尖邊紅絳,苔黃薄膩,脈弦滑兼數。因水榖停聚摶結水濕,三焦氣機運化不暢,水濕與氣血搏結而成。《幼幼集成》說:"癖者,血膜裹水則癖,脅旁時時作痛,時發潮熱,或寒熱往來似瘧,故瘧家多有此症。"。其鑒別要點為:寒熱往來,嘔吐黃水,頭暈腹脹,脈弦滑數。體虛者宜選用消癖丸補益脾胃,行氣化瘀;體壯者宜選用赭石挨癖丸軟堅消癖,行氣化瘀。
痞塊患兒,虛者居多。古方治癖,多以巴豆、硝、黃攻下,此非常法,初起體壯氣實者短時或可用之,若攻伐太過,則傷脾陽,陽虛氣陷難以調治。痞塊之由,來之飲食者,應調和脾胃為宜,佐用行氣化瘀以消痞塊,或兼用紅花膏活血化瘀軟堅消痞。

【文獻別錄】

  1. 《外治秘要.卷十二》:「五臟調和則榮衛氣理,榮衛氣理則津液通流,雖復多飲水漿,亦不能為病。若攝養乖方,則三焦瘩隔,三焦痞隔則腸胃不能宣行,因飲水漿便令停滯不散,更遇寒氣積聚而成癖。癖者、謂僻側在於兩脇之間,有時而痛也。」
  2. 《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癖疾》:「癖疾過食腸胃滿,濁液外溢被寒凝,潮熱飲冷肌削瘦,腹滿硬塊面黃青。」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