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狀丹毒
別名丹熛、天火
【概念】

「丹毒」一證,是因其臨床表現為皮膚或黏膜發紅,狀如丹塗之色而得名。《外科大成》中說:「丹毒者,為肌表忽然變赤,如丹塗之狀也。」由於發生的部位不同,所以有:「抱頭火丹」、「流火」、「內丹」、「赤游丹」等。

此症最早的記載,見於《內經》,稱為「丹熛」,孫思邈《千金方》稱為「天火」。

【辨證分析】

  1. 濕熱化火︰又名流火,臨床表現為發熱惡寒,周身疼痛,局部皮膚焮紅、腫疼灼熱,境界明顯,常好發生於下肢,患側胯間脊核亦可腫痛,經多次反復發作,可造皮皮膚增厚、腫脹,即所謂"象皮腿"。脈滑數,苔黃膩。多因腳氣、皮膚破損,感染毒氣,濕熱化火所致,治以清熱、解毒、利濕為法。用黃連解毒湯合三妙丸。反復發作,局部皮膚腫硬,色暗而粗糙者,需加用通脈活血之品。
  2. 風熱化火︰又名抱頭火丹、大頭瘟,多發生於顏面部皮膚(開始或接近於耳,或接近於鼻),焮紅灼熱,很快蔓延至正面部或頭部,皮膚光澤緊張,有時出現小水泡,眼瞼、耳翼、口唇腫脹,全身伴有寒戰高燒、頭疼、口渴、惡心、嘔吐,甚至神志不清,譫語,脈浮數,苔黃膩。多由外感風熱失治化火,火毒蘊結,風火相煽所致,臨證特點為:發病快,症狀重,處理不當,往往會毒邪內陷入營,神昏譫語。治療用清火解毒法,方用普濟消毒飲,內陷心營用安宮牛黃丸或犀角地黃湯。
  3. 肝膽濕熱︰又名內丹,一般多生於腹部及腰部,局部皮膚紅赤,灼痛、寒熱、口苦、脅痛、小便短赤,脈弦滑,苔黃膩。發於腰胯、腹部,為肝膽濕熱蘊結化火所致,治療以清利肝膽濕熱為主,方用龍膽泄肝湯。
  4. 胎熱︰俗稱游火,多發於嬰兒。形如雲片,上起風粟作癢而痛,或發於手足,或發於頭面、胸背,患兒煩躁、腹脹、發熱,常發於一處後,又向他處蔓延,有時在很短時間即可蔓延到全身…。"為胚胎期間,母體嗜食辛辣炙煿之品,或感受毒邪而遺熱於胎兒所致,臨證特點為多生於嬰兒,發病迅猛,變化快,合併症多。治療用犀角地黃湯隨症加減。
丹毒均係火熱毒邪鬱於血分,發於肌膚而成,臨床上都是營衛失調、氣血凝滯、毒邪壅聚、蒸騰於外的表現。故要抓住火熱邪和氣血鬱滯的關鍵而進行鑒別之。

【文獻別錄】

  1.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腎氣游風》:「此證多生於腎虛之人。腿肚紅腫,形如雲片,游走不定,痛如火烘,由腎火內蘊,外受風邪,膀胱氣滯而成也。」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