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狀肌膚麻木
別名麻木、不仁、麻痹、頑麻
【概念】

肌膚麻木,簡稱「麻木」。是指肌膚出現限局性的片狀、條索狀知覺障礙而言。「麻」是指肌肉之內,如蟲亂行,按之不止;「木」是指皮膚無癢痛覺,按之不知、掐之不覺。

本症在古典醫籍中名稱繁多。《黃帝內經》稱之為「不仁」;《諸病源候論》除稱為「不仁」外,亦稱「頑痹」、「頑木」、「針刺不痛」;《壽世保元》稱為「麻痹」。後世亦有稱為「頑麻」者。

本條只討論肌膚限局性片狀、條索狀麻木。至於顏面麻木、口舌麻木、四肢麻木、半身麻木等,則不屬本條討論範圍。

【辨證分析】

  1. 風濕癘氣︰手足發麻,肌膚出現限局性麻木斑塊,亦可有紅斑或白斑,局部無痛、冷、熱感,皮膚乾燥無汗,毛髮脫落,起糠狀細薄白屑,日久可伴肌肉萎縮、筋脈擘急,呈"鷹爪形手",眉毛脫落,鼻梁崩塌等症。舌紅苔白膩或黃膩,脈象弦數或滑數。風濕癘氣麻木,多由體虛之人,外受癘氣(風、濕、蟲),或接近病者衣物、用具等,感受毒邪,內侵血脈而成。此由癘氣阻遏肌膚,使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肌膚麻木不仁,使其痛覺、觸覺、溫覺均變遲鈍甚至喪失。肌膚失於濡養,氣血不能榮潤,腠理開泄障礙,故可出現肌膚乾燥無汗,起白色糠狀鱗屑,甚至指、趾肌肉萎縮,呈現"鷹爪形手",日久並可出現眉毛脫落,鼻柱崩塌,聲音嘶啞等症。治宜祛風化濕,活血殺蟲。方選保安萬靈丹、神應消風散、磨風散交替服用。
  2. 痰濕阻滯︰肌膚麻木不仁,伴有鄰近關節疼痛、手足沉重、活動不便。若以手擊麻木之處、可暫時輕快。脈象濡緩,舌苔白膩。濕痰阻滯麻木,多由於嗜飲茶酒五辛或油膩腥葷或恣食生冷,損傷脾陽,濕從內生;復因地居卑濕,坐臥濕地,水濕浸漬等,使內外濕邪凝聚於肌膚之中,榮衛氣血不能暢達而致。其臨床表現為肌體沉重笨拙,麻木常有定處,肌膚色澤可無改變,麻木之處以手擊之,或反復摩擦,則陽氣來復,可暫有輕快之感。治宜化痰除濕,通經活絡,方選通絡二陳湯
  3. 氣血兩虛︰肌膚胹木不仁呈陣發性,每於活動後加劇,休息後可暫時緩解。局部皮膚發涼,喜溫近暖、時有蟻走感或刺痛,多見於更年期婦女的上肢內側,伴有經血不調或崩中漏下。舌質淡白,脈細無力。氣血虛弱麻木,多由久病失養,七情內傷,或婦人崩中漏下或男子失精等所造成。《素問.逆調論》記載的:"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 就是這個道理。故治宜補養氣血,溫陽通絡,方選黃耆桂枝五物湯
  4. 瘀血︰肌膚麻木不仁,好發於腰胯、股外側等處受擠壓部位皮膚,定處不移,入夜尤甚。嚴重者針之不疼,掐之不覺。舌質暗紅,或有瘀點、瘀斑,脈象澀滯。瘀血阻滯麻木,多由跌仆損傷,七情內鬱使氣血瘀滯經脈,榮衛滯留而不行所致,如腰胯之處,兩股外側,常受擠壓,氣血易於受阻,故常為發病之處。夜臥之時,陽入於陰,氣血運行緩慢,故入夜為甚。治宜活血化瘀,通行經絡,方選血府逐瘀湯
肌膚麻木一症,雖同為知覺障礙,但由於其病機,病因和兼症的不同,臨床表現治療法則亦有差異,故在臨床應仔細辨別,認真掌握其症狀特點,除了以藥物治療之外,尚可配合針灸療法,效果更好。

【文獻別錄】

  1. 《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
  2. 《諸病源候論.卷一》:「風不仁者,由榮氣虛,衛氣實,風寒入於肌肉,使血氣行不宣流,其狀搔之皮膚,如隔衣是也。」
  3. 《諸病源候論.烏癩候》:「凡癩病,皆是惡風及犯觸忌害所得,初覺皮毛變異,或淫淫苔癢如蟲行…手足頑痹,針刺不痛。」
  4. 《類證治裁.麻木》:「麻木,營衛滯而不行之症,如入坐久,壓著一邊,亦為麻木。東垣以為氣不行,當補肺氣;丹溪以麻為氣虛,木為濕痰敗血,於不仁中,確分為二。蓋麻雖不關痛癢,只氣虛而風痰湊之,如風翔浪沸;木則肌肉頑痹,濕痰挾敗血,阻滯陽氣,不能遍運,為病較甚,俱分久暫治之。治麻以氣虛為本,風痰為標。」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