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狀水疱
【概念】

水疱指發生在皮膚表面的水疱而言。其小如針尖,大如棋子,可單發散在,亦可集簇出現;疱壁可薄可厚呈隆起狀,內容清亮或混濁液體。

水疱是皮膚科常見症狀之一。由於皮膚病病種不同,水疱的表現形式亦有區別。中醫根據水疱的部位、色澤及疱內液體的性質進行辨證,並認為其病因與濕有密切關係。

【辨證分析】

  1. 風濕鬱膚︰水疱小如針尖,狀如粟米,清亮隆起,散在發生或擁簇成片,出汗多的部位較多,或可伴有風團,多數有搔癢,一般無全身症狀。舌質正常,苔少,脈浮帶數。以春夏秋季多見,此時天氣溫暖,腠理疏鬆,風濕易浸淫肌膚,鬱而不發引起水疱發無定處,疱色微紅,破後滲液較少,好發於出汗多的部位;可見皮膚潮紅,或兼有風團,伴有不同程度的搔癢;寒濕凝結水疱的皮膚初起呈蒼白色,旋即紅紫,或有青紫腫塊,遇熱後麻、癢、脹、痛明顯。在治療上,風濕鬱膚水疱,宜祛風除濕,佐以清熱,方選祛風勝濕湯加減。
  2. 寒濕凝滯︰水疱色白,周邊紅紫,多發生在暗紅色或青紫色腫塊上,破後滲液清稀,亦可形成糜爛、潰瘍,經久不癒合,常見於手足、面頰、耳廓等處,局部皮膚發涼,遇熱後可有灼熱、癢痛難忍等感覺。舌質淡,苔白,脈沉遲。常發於冬季,嚴冬時節,寒邪侵膚,經絡氣血運行受阻,水濕與寒邪搏結,凝滯於肌膚而生水疱。臨床特點為:多發生在手足、面頰、耳廓等處,水疱色白,破後易糜爛、潰瘍,不易癒合。當溫化寒濕,佐以通絡活血,方投當歸四逆湯或桂枝加當歸湯化裁。
  3. 濕熱蘊結︰水疱大小不一,疱色紅潤,光亮飽滿,周邊有紅暈,破後脂水流溢,形成潮紅糜爛面,或乾燥結痂。水疱往往發生在紅斑上,或在紅斑中心亦可在紅斑邊緣起水疱嚴重可有發熱、周身不適等症狀。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或滑數。常因脾濕心火偏盛,或受水濕浸漬,相互搏結,蘊於肌膚而發病。起病急,表現有熱象;多為小水疱,常充盈飽滿,疱壁緊張光亮,周邊有紅暈,破後結痂快,常在紅斑上起水疱以治標為先,或標本兼顧,以利濕清熱為大法,方選龍膽瀉肝湯化裁。
  4. 水濕外發︰水疱大如棋子,或如雞蛋,甚至更大。疱液初起澄清,以後則混濁或成血性內容液。疱壁薄而鬆弛易破,破後瘡面淺淡。兼有面色㿠白,肢體困倦,納呆,便溏等症。舌質淡,舌體胖,苔厚膩,脈濡緩。由於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津液不能輸布,聚生水濕,日漸外發肌膚而致。故起病緩,表現有濕象,熱象不明顯。臨床特點為:多為大疱,疱壁薄而鬆弛易破,大疱周邊不紅暈,破後瘡面不易癒合,結痂慢,常在正常皮膚上起水疱。治療上,以治本為主,調胃健脾除濕為大法,方選除濕胃苓湯加減。
  5. 蟲毒浸淫︰水疱小如芥子,大如黃豆,邊界清楚,略隆起,疱液初起清徹,日久則混濁。散在發生,逐漸擴展成群,常因奇癢而搔抓,抓後水疱可融合,甚或紅腫焮疼。臨床特點是水疱小而群集,其發生部位隨病種而異(或見於指趾間,或見於陰股部,或在蟲咬處發生),常伴有奇癢。中醫以外治見長,如雄黃膏,或百部酒外擦。有殺蟲止癢,收濕斂乾之效。
在上述各種水疱中,水濕外發水疱屬虛證,以健脾除濕為治療大法;其餘四種水疱屬實證或虛實挾雜證,主要是外濕與其他邪氣相兼為患,或毒邪浸淫肌膚引起,以祛濕為大法,並依據臨床表現,審證求因,辨證施治。

【文獻別錄】

  1. 《幼幼集成.水痘露丹證治》:「小兒生後,百日內外,半歲以上,忽然眼胞紅腫,面青黯色,夜間煩啼,臉如胭脂,此因伏熱在內,發之於外。初則滿面如水痘,腳微紅而不壯,出沒無定,次至頸項,赤如丹痧,名為露丹,以三解散疏散之。」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