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狀皮膚皸裂
別名皸裂、乾裂、皴揭、皴裂
【概念】

皮膚皸裂,是指皮膚表面出現大小不等、深淺不一的裂隙而言,簡稱「皸裂」。

《諸病源候論》稱為「皸裂」、「肉裂」、「坼裂」;《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稱「皴揭」;《外科啟玄》稱「皴裂」;《中醫臨證備要》稱為「乾裂」、「燥裂」。今亦有「裂口」、「裂縫」、「龜裂」、「裂隙」、「折裂」等稱,均屬本症討論範圍。

由外傷所致的皮膚裂口,不屬本症討論範圍。

【辨證分析】

  1. 血虛風燥︰皮損常發生於手掌、手背、指尖、足跟等處,呈線狀或溝狀裂隙,輕者自覺皮膚乾燥不適,重者可伴表面出血和疼痛,裂隙長短不一,深淺亦有差異,裂隙常發生在肥厚堅硬之皮上,病程緩慢,寒冷季節加劇,氣候轉暖時,可減輕或自癒,舌質淡白,脈象細弱。多見於以撐船、推車、打魚、木工、瓦工等為職業之人。因其經常摩擦、破傷、浸漬、觸冒風寒所致。故其皮損特點為:皸裂多發生於手足掌跖、足側、手背、指節、指尖等,可單發或多發,多呈線狀或溝狀裂隙。裂隙常發生在易摩擦的皮膚肥厚處。治宜養血、熄風、潤燥之法,方選當歸飲子,外塗潤肌膏。
  2. 血熱風燥︰皸裂多發生於肘、膝關節伸側、腰背、臀部初起為紅斑,逐漸擴大融合,呈大斑塊狀,表面常有銀白色鱗屑,常伴有搔癢。病程日久,可發生皮膚裂隙,較大而深,自覺疼痛,甚則出血。舌紅絳少苔,脈象細數。多因素稟血熱之體,外受風烈或多食辛香炙煿、腥發動風之品,使熱邪蘊結於血分,從而使皮膚乾燥裂口,甚則出血疼痛。以肘、膝、腰、背等為多發之處。皮損基底鮮紅或暗紅,上覆銀白鱗屑,搔破出血。治宜涼血潤燥,方選克銀二號方,外用紅粉膏。
  3. 脾虛濕戀︰皸裂多對稱發生於手掌心、足跖、手背、耳後、乳房下、陰囊、腹股溝等處。初起為紅斑、丘疹、水疱、搔癢。日久皮損變暗肥厚、表面乾燥脫屑,皸裂處痛癢相兼,舌質暗紅,舌苔光剝,脈象弦細。多因於飲食失當,致使脾濕內蘊,復由外界水濕浸漬或雨後濕蒸,使內外濕邪相合,鬱結肌膚,從而使皮膚失養而致皸裂。其皮損特點為:初發多有滲出、糜憪、水疱等。可對稱發生於任何部位。治宜健脾、除濕、止癢。方選健脾除濕湯,外塗濕毒膏,祛濕散。
  4. 濕毒浸淫︰開始多發生於單側,後可見於雙側手背、手掌、足掌、趾縫、足跟、足側。初起搔癢脫屑,逐漸融合成片,皮膚增厚裂口,有時可伴有灰指甲、舌紅苔白膩,脈象滑數。多由水漿浸漬、汗出沾濕,使濕毒之邪鬱於皮膚所致。皮損好發於趾縫、足側、足跟、手背、掌心等部位,可單發或多發,可以不對稱。初起可見散在搔癢性水疱,乾燥後脫屑,融合成片,呈錢幣形或多環形,經久搔抓,則角化肥厚。皸裂之處,有細薄脫屑,裂隙較深,觸之疼痛,冬季加重。治宜清熱除濕,解毒止癢,方選萆薢滲濕湯,外用醋泡方。

【文獻別錄】

  1. 《諸病源候論.手足皸裂候》:「皸裂者,肌肉破也。言冬時觸冒風寒,手足破,故謂之皸裂。」
  2. 《諸病源候論.肉裂候》:「肉裂者,皮急肉坼破也。由腠理虛,風邪乘之,與血相衝擊,隨所擊出處而肉坼裂也。」
  3. 《外科啟玄.麻裂瘡口》:「辛苦貪寒之人,不顧風雨,冬月間手足皺裂成瘡,裂口出血,腫痛難忍。外用蘿蔔汁煎洗裂口,次以臘羊脂燃油,滴入裂口即癒。」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