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狀重症肌無力
【概念】

中醫認為,本病屬中醫學「痿證」範疇,多因勞倦、飲食不節等原因傷脾及腎,或先天稟賦不足,脾腎虧虛所致。脾虛中氣下陷,氣血不足,四肢失養則無力;脾陽不足傷及腎陽,陽虛不能溫養,則全身乏力、精神委靡;脾陰虛傷及腎陰,陰虛則精血虧損,肝腎耗傷,筋肉失養,則發為揍證。或因先天腎氣不足,元氣虧虛,脾胃失於溫照而發病。

【現代研究】

重症肌無力是一種神經肌肉傳遞功能障礙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徵為肌肉的顯著無力和易於疲勞,休息後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復。本病多數在l5~35歲間發病,女性多見。發病大多緩慢,受累肌肉因人而異,即在同一病人也因時而異。全身肌肉均可受累,但以眼肌無力型最為多見。多數患者在病程中有緩解和復發,或時輕時重。少數呈暴髮型,病情迅速惡化,可在數周內死亡。

本病的病因及發病機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病毒感染後,乙醯膽鹼受體的細胞免疫反應是重症肌無力的重要因素。對乙醯膽鹼受體的自身免疫過程發生的原因,目前認為可能和病人的胸腺異常有關。由於免疫反應的攻擊造成突觸後膜形態、功能的損壞,引起神經─肌肉傳導障礙。此外,本病的發生亦與遺傳因素有關。

〔診斷〕

病史及臨床表現

  1. 各年齡組均可發病,但以15~30歲多見,女性多於男性。
  2. 起病隱襲,進展緩慢,少數呈暴發起病。
  3. 受累肌肉以眼外肌最多見,表現瞼下垂、斜視、複視等。可伴有語言低沉、咀嚼無力、吞嚥障礙。甚則累及全身肌肉,病人臥床不起,呼吸困難。
  4. 通常病肌在連續運動後加重,休息後減輕。一日之間亦有朝輕夕重的規律。感染、疲勞等因素可加重病情。
  5. 病程中早斯可見自發緩解和復發,晚期多呈持久性障礙。
神經系統檢查:病人神志清楚,受累肌可見有不同程度的肌力障礙。肌張力及健反射正常。如肌肉發生萎縮,則腱反射減弱。

血清抗乙醯膽鹼受體抗體測定陽性率可達80%左右。但病程早期或單純眼肌型者,可呈陰性結果。

其他檢查:電刺激試驗、騰喜龍試驗、新斯的明試驗以及冰敷試驗為陽性,必要時攝胸片或胸部CT檢查,判明有無胸腺腫瘤及其他胸腺異常。

【辨證分析】

  1. 氣陷︰眼瞼下垂,複視、斜視、面色㿠白無華,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氣懶言,或有肢體輕度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多見於眼肌型。補中益氣、升陽舉陷。補中益氣湯加減。黨參30克,炙甘草10克,白朮10克,當歸10克,陳皮10克,生黃耆30克,升麻5克,柴胡5克,淮山藥30克,扁豆10克,黃精10克,紫河車10克。胸悶脘痞、苔膩加蒼朮、佩蘭各10克;食慾不振加山楂、麥芽、穀芽各15克;兼四肢發涼加菟絲子、巴戟天、熟地各15克。
  2. 氣陰兩虛︰眼瞼下垂,複視或斜視,四肢乏力,少氣懶言,自汗或盜汗,口乾咽燥,心煩,大便乾。舌質紅、苔少,脈弦細或細數。多見於眼肌型或伴有延髓肌無力的全身型者。益氣養陰。六味地黃湯合生脈散加減。生熟地各15克,山萸肉15克,淮山藥30克,太子參25克(或西洋參6克),麥冬15克,五味子10克,茯苓15克,生黃耆30克,白芍10克,當歸10克,紫河車粉6克(沖),黃精10克,炙甘草6克。自汗加浮小麥30克;盜汗加地骨皮10克,黃柏6克;眼鹼下垂加升麻、柴胡各6克,葛根15克;大便乾結加玄參20克。
  3. 脾腎陽虛︰眼瞼下垂,眼球活動受限,四肢乏力而欠溫,畏寒怕冷四肢乏力,自汗,聲啞,吞嚥困難,納可便糖,腰膝軟弱。舌質淡、苔白潤;脈沉細。多見於全身型伴延髓肌無力者。溫補脾腎。右歸飲合理中湯加減。熟地30克,製附子10克,乾薑10克,巴戟天30克,紅參6克,淮山藥30克,生黃耆30克,白朮10克,山萸肉10克,炙甘草10克。便溏加補骨脂10克,炮薑6克。病程長或較重者可加紫河車6克(沖),鹿角膠15克。

【文獻別錄】

趙紹琴醫案

某女,52歲,初診1965年秋。患重證肌無力住院半年,所服皆八珍、十全大補、歸脾、左歸及右歸等溫補滋養之類,其效不顯。四天前因突然發熱(38.5℃),病情陡變,致飯前不注射新斯的明,則無進食之力,且體溫漸增,乃請我會診。患者面色萎黃,形瘦肉削,精神萎靡,兩目難睜,舌胖苔白、糙老且乾,兩脈虛濡,按之略滑,沈取弦細似數。一派虛羸之象,但心煩夢多,小溲色黃,大便兩日一行,身熱頗壯(39.4℃)。

諸醫皆謂,久病氣血大虛,舍甘溫除熱,別無良法。余久思而日,陽虛氣弱,法當甘溫,藥量雖小,病勢理當少輕,豈可對症之後,熱勢反增?夫新病多實亦有虛者,久病多虛亦有實證,且虛證可能夾有邪實,實證之中亦有夾虛,真假虛實,錯綜複雜,變化莫測,病無定體,治有定理。本病高燒,進甘溫而病勢續增,脈象虛濡之中按之略滑,沈取弦細似數。此屬本虛而標實,真虛而新感實邪,似白虎證。可擬試用白虎法,以觀動靜。

請經治醫生取開水200ml少少予之,病人飲畢,仍索涼水,此渴欲飲冷也,又取200ml續飲,飲後遂安然入睡,且頭額似有潮汗。綜觀其脈舌色症,非本虛為主,實標熱之象也。若虛熱何能渴欲涼飲,且飲後小汗出而入睡乎?又其舌白、糙老且乾,脈象之細弦且數,心煩夢多,溲黃便乾,斷為陽明氣分之熱。雖病人素體氣血不足,但現因邪已化熱則成標熱實證,故改用白虎之辛涼,以求虎嘯風生,金飆熱退之效。藥用:

生石膏25g 生甘草10g 知母10g 粳米60g

1劑,煎100ml,分兩次服。藥後,夜間汗出而身熱即退,體溫正常,兩脈虛軟而滑,按之細弱,已無弦數之意矣。病人精神如常,食慾見增,改用甘寒生津益氣法而善其後。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