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症狀多發性大動脈炎
【概念】

中醫并無大動脈炎的病名,但根據其臨床表現,可大致歸屬於中醫的「脈痹」、「厥證」、「伏脈」、「虛損」、「眩暈」等病證範疇。其病因病機為素體虧虛,复感風、寒、濕、熱之邪,導致血脈瘀滯,甚至閉塞心竅,氣血運行不暢,使臟腑組織失去溫煦濡養,而出現各種症狀,如眩暈,失眠,昏仆,肢麻疼痛,或四肢厥冷,脈沉伏或無脈等,但血脈瘀滯為其基本病理。

【現代研究】

多發性大動脈炎系慢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好發于主動脈及其大的分支,病變可累及動脈各層,產生不同程度的管徑狹窄或閉塞,引起各種臨床症狀,上肢脈搏消失是本病最突出徵象。故又稱無脈病、高安病、主動脈弓動脈炎、主動脈縮窄大動脈炎綜合徵等。

本病病因尚不明瞭,但免疫機理參與發病,尤其是自身免疫異常。本病可伴有其他膠原性血管疾病,有高丙種球蛋白血症和陽性的狼瘡細胞。病變主動脈部有丙種球蛋白,血中有抗動脈壁抗原抗體。本病多見於青年女性患者。

〔診斷〕

  1. 單側或雙側肢體出現缺血症狀(發涼、麻木、無力、間歇跛行),伴有患側肢體動脈博動減弱或消失、血壓降低或不能測出者,或雙側上肢血壓有明顯差異(>2.6千帕),或上肢血壓高于下肢血壓者。
  2. 頭部缺血症狀(頭昏、暈厥、視力障礙),同時佯有一側或雙側頸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及相應部位有血管雜音。
  3. 青年人原因不明持續性高血壓,并可在腹部或腎區聞及二級以上血管雜音(須除外先天性腎動脈狹窄)者。
  4. 典型的高安眼底改變。
  5. 可見血沉增快,C反應蛋白增高,抗核抗體、抗大動脈炎抗體陽性。
  6. 動脈超聲血流圖、腎圖及血管造影異常者。

【辨證分析】

  1. 熱毒阻絡︰見於急性炎症活動期,症見發熱,口渴,倦怠,消瘦,肌肉、關節疼痛,四肢欠溫、麻木。舌質紅苔黃,脈數或無脈。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四妙勇安湯加減。玄參、銀花、丹參、雞血藤、蒲公英各30克,當歸15克,桂枝、甘草、乾地龍各10克。
  2. 氣血兩虛︰面色蒼白,唇甲色淡,頭暈目眩,失眠心悸,動則加劇,少氣懶言,神疲乏力,自汗,肢體萎軟無力或麻木。舌淡、苔白,脈微弱或不能捫及。益氣養血,通經復脈,黃耆桂枝五物湯合炙甘草湯加減。黃耆、熟地、丹參、雞血藤各30克、桂枝、白芍、黨參、炙甘草、阿膠(烊)、當歸各15克,大棗6枚。四肢厥冷加製附片10克,鹿角霜10克、視力模糊或複視者,選加青葙子、穀精草、草決明等;兼陰虛而見低熱盜汗、口乾咽燥者,選加玄參、枸杞子、銀柴胡、地骨皮。
  3. 陰虛陽亢︰頭暈,甚或頭脹痛,耳鳴,目眩,煩躁易怒、心悸失眠,口乾咽燥、腰膝酸軟,下肢無力,發涼、或有間歇性跛行,大便秘結,尿黃。上肢血壓增高,舌紅少苔,寸口脈弦緊而數或細數,跌陽脈弱或消失。滋陰潛陽通絡,加減復脈湯化裁。麥冬、生地、阿膠(烊)、龜板(先煎)、鱉甲(先煎)、白芍、歸尾各15克,酸棗仁、麻仁各10克,磁石(先煎)、珍珠母(先煎)、丹參各30克。視力減退,耳嗚甚者,選加山萸肉、黃柏、知母等;鼻塞不聞香臭,選加辛夷、白芷、枇杷葉等;眩暈明顯者,選加白蒺藜、生玳瑁;下肢或顏面浮腫者,另加車前子、澤瀉、云苓;四肢發涼麻木,選加桂枝、絡石藤、地龍、雞血藤等。
  4. 氣滯血瘀︰常見於胸腹主動脈狹窄者。頭暈月眩,兩目脹痛,視物不清,心煩易怒,肢軟冷麻,失眠多夢,舌質暗或有瘀斑,脈澀或無脈。行氣活血通絡,血府逐瘀湯加減。當歸、桃仁、紅花、赤芍、丹皮各15克,生地、牛膝各30克,枳殼、川芎、柴胡、梔子、甘草各10克。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