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口臭是指口中出氣臭穢,自覺或為他人所聞而言。
由於口臭的原因和程度不同,歷代文獻記載又有所謂「腥臭」、「口中膠臭」、「口氣穢惡」等不同描述,均屬本條討論範圍。
【辨證分析】
- 胃熱上蒸︰口臭口渴飲冷,口唇紅赤,口舌生瘡糜爛,或牙齦赤爛腫痛,溺赤便秘,舌紅苔黃、脈數有力。常在溫熱病或口瘡、牙宣等病中出現,或素食辛辣厚味,致生內熱,火熱上蒸,症見舌質紅赤或口舌糜爛生瘡,或牙齦腫痛,流膿出血,或有齲齒,口氣熱臭,並見口渴飲冷,溲赤便秘,舌紅苔黃等胃有實熱之症。治宜清胃泄熱,可用清胃湯或升麻黃連丸加減;若兼便秘腑實,宜用涼膈散。
- 痰熱壅肺︰口氣腥臭,兼胸痛胸滿,咳嗽吐濁,或咳吐膿血,咽乾口苦舌燥,不欲飲水,舌苔黃膩,脈象滑數。多見於肺熱、肺癰等病證。病機為痰熱壅肺,灼傷氣血,瘀結成癰,血敗為膿。故症見咳吐濁痰、膿血,口氣腥臭,胸痛等。治宜清肺化痰辟濁,方選千金葦莖湯、瀉白散。
- 腸胃食積︰口中酸臭,脘腹脹滿,噯氣頻作,不思飲食,大便或秘或利,矢氣臭穢,舌苔厚膩或腐膩,脈象弦滑。證由飲食失節,腸胃失運,宿食停滯,遂成食積。臨床特點是:口臭如酸腐,或夾有生食味,如《傷寒論》之謂"乾臆食臭";並兼有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噯氣腐穢,舌苔垢膩等傷食之症。治療宜消積導滯,方選保和丸、枳實導滯丸。
口臭多因臟腑積熱所致,或濕熱、或食積、或痰濁,其理「亦猶陰濕留垢之臭」(《景岳全書》)。本節所述三證,皆為實證。臨床辨證時,胃熱上蒸口臭以口渴飲冷、口舌生瘡、便秘溲黃、苔黃為主症;腸胃食積口臭,根據傷食病史以及乾臆食臭、吞酸噯腐、脘腹脹滿、舌苔腐膩等可資鑒別;痰熱壅肺口臭,以咳唾腥臭痰、胸滿胸痛為主症。只要抓住證因特徵,自可區別。
【文獻別錄】
- 《儒門事親》卷六:「趨平尚家一男子,年二十餘歲,病口中氣出,臭如發廁,雖親戚莫肯與對語。戴人口:肺金本主腥,金為火所煉,火主焦臭,故如是也。久則成腐,腐者腎也,此極熱,則反兼水化也。病在上宜涌之,先以茶調散涌而去其七分,夜用舟車丸、濬川散,下五、七行,此旦而臭斷。嗚呼!人有病口臭而終其老者,世訛以為肺系偏而與胃相通故臭,妄論也。」
- 《壽世保元》卷六:「一男子口臭,牙齦赤爛,腿膝痿軟,或用黃柏等藥,益甚時或口鹹,此腎經虛熱,以六味丸悉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