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藥名肥皂莢
別名皂角、皂莢
科屬豆科
類別開竅化痰
【品種來源】

本品為豆科落葉喬木植物皂莢 (Gleditisia sinensis Lam.) 的果實,又名皂角。形扁長者,稱大皂莢;其植株受傷後所結的小型果實,彎曲成月牙形,稱豬牙皂,又稱小皂莢,均入藥。主產於四川、河北、陝西、河南等地。秋季採摘成熟果實,曬乾,切片(不去種子)生用,或炒用。

【性味歸經】

辛、鹹,溫。有小毒。歸肺、大腸經。

【功效】

祛頑痰,通竅開閉,祛風殺蟲。

【主治】

  1. 用於頑痰阻肺,咳喘痰多之證。本品辛能通利氣道,鹹能軟化膠結之痰,故咳逆上氣,時吐稠痰,難以平臥者,可用皂莢研末,以蜜為丸,棗湯送服,即《金匱要略》皂莢丸。近代有以本品配麻黃,豬膽汁製成片劑,治咳喘痰多者。
  2. 用於痰盛關竅阻閉之證。本品味辛而性竄,入鼻則嚏,入喉則吐,能開噤通竅,故如中風、痰厥、癲癇、喉痹等痰涎壅盛者可用之。若配細辛共研為散,吹鼻取嚏,即通關散;或配明礬為散,溫水調服,涌吐痰涎,而達豁痰開竅醒神之效,即稀涎散
  3. 此外,熬膏外敷可治瘡腫未潰者,有散結消腫之效;以陳醋浸泡後研末調塗可治皮癬,有祛風殺蟲止癢之功。近代又有治便秘和輕症動力性腸梗阻,用皂角12克,細辛12克,研末,加蜂蜜120克調勻,趁熱製成栓劑,每次1條,塞入肛門。

【文獻別錄】

  1. 《本經》:「主風痹死肌,邪氣,風頭淚出,下水,利九竅。」
  2. 《本草綱目》:「通腫及大腸氣,治咽喉痹塞,痰氣喘咳,風癘疥癬。」「其味辛而性燥,氣浮而散。吹之導之,則通上下諸竅;服之則治風濕痰喘腫滿,殺蟲;塗之則散腫消毒,搜風治瘡。」
  3. 《本經逢源》:「大小二皂,所治稍有不同,用治風痰,牙皂最勝,若治濕痰,大皂力優。」

【用法用量】

多研末服,1~1.5g;亦可入湯劑,1.5~5g。外用適量。

【注意禁忌】

內服劑量不宜過大,大則引起嘔吐、腹瀉。本品辛散走竄之性極強,非頑痰證實體壯者不宜輕投。孕婦、氣虛陰虧及有出血傾向者忌用。

【現代藥理】

本品含三萜類皂甙等。皂甙能刺激胃粘膜而反射性地促進呼吸道粘液的分泌,從而產生祛痰作用:煎劑對離體大鼠子宮有興奮作用;對堇色毛菌,星形奴卡氏菌有抑制作用。大量皂莢中所含之皂甙,不僅刺激胃腸粘膜,產生嘔吐、腹瀉,而且腐蝕胃粘膜,發生吸收中毒,甚至產生全身毒性,引起溶血,特別是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先痙攣後麻痹,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

【附藥說明】

皂角刺:為皂莢樹的棘刺,又名皂角針。性味辛溫。功能消腫排膿,祛風殺蟲。用於疽瘡毒初起或膿成不潰之證以及皮癬、麻風等。煎服8~10克。外用適量,醋煎塗患處。癰疽已潰者忌用。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