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法用量】
共為散,每服18克(6錢),鮮葦根湯煎服;病重者約2時1服,日3服,夜1服;輕者3時1服,日2服,夜1服;或以上藥各1/3量,水煎2次作2次服,1日服2劑。
【功效】
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主治】
溫病初起之表熱證。發熱,微惡寒,無汗或有汗不暢,頭痛、咳嗽咽痛、口渴欲飲,舌邊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方義】
本方適用於外感風熱,為辛涼解表之代表方劑之一。方中銀花、連翹清熱解毒,且清中有透,具辛涼透表之效;配伍薄荷、牛蒡子疏散風熱,清利咽喉;淡豆豉、荊芥疏風透表,雖屬辛溫,但溫而不燥,且與清熱諸藥同用,可加強辛涼透表之力;佐以淡竹葉清上焦之熱,增強銀花、連翹清熱解毒之功;桔梗宣肺利咽,與甘草合用又有化痰止咳之效;蘆根清熱生津止渴;甘草調和諸藥。
本方春、夏二季使用,療效較佳。
【辨證要點】
- 發熱。
- 口渴。
- 咽痛。
- 咳嗽。
- 脈浮數。
【加減】
- 熱甚咽喉腫痛:加板藍根、黃芩、石膏、穿心蓮。
- 表證明顯:加蟬衣、殭蠶、蔥白。
- 心煩裡熱甚:加梔子、知母、黃芩。
- 渴甚:加天花粉、石膏。
- 咳嗽甚:加杏仁、款冬花。
- 胸悶、納差:加藿香、鬱金。
- 肺氣不宣咳嗽:合麻杏甘石湯。
【現代應用】
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急性支氣管炎、肺炎、急性扁桃腺炎、麻疹、藥物性皮炎、腸病毒、蕁麻疹、濕疹、耳下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