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如何找中醫看病 » 醫師!你為何不扎我的痠痛處?
作者︰沈藥子
【內容】

臨床常遇針灸患者問道:「沈醫師!我哪裡哪裡痠痛,你為啥不扎那裡,卻往不痠痛的地方猛扎?」

  • 第一,痠痛的地方已經很可憐了,如何忍得下心再用針扎它?
  • 第二,若痠痛哪扎哪就能根治問題,而非暫時止痛,醫師何必多耗神找不痛處扎?況且,哪痛扎哪,這麼簡單,又何勞醫師?
  • 第三,痛的地方往往只是整個問題的冰山一角,主要癥結並不在痛的地方。
打個比方,土石流會發生,往往是因為上游的水土保持差,而災害卻發生在中下游,這時,只鏟去中下游的土石堆能解決問題嗎?那只是治標,治本之道當然是去做好上游的水土保持。又例如河道的某處堤岸因大雨而潰決,其實整個堤防都已老舊失修,某處潰決,只是因該處在結構或地理位置上最脆弱,所以最先破潰,單單補強破漏的缺口,難保下次大雨時不會再潰。

人體是個訊息、能量、與物質周流循環不已的系統,各單元之間皆有無數的可見或不可見的微妙連繫,任何一處出問題,並不一定會直接反應在該處,往往反應在它的「中、下游」,那裡通常也是人體的脆弱點或顯而易見之處。

今天,一患者抱怨膝蓋長期痠痛,上大醫院檢查只發現膝周圍軟組織輕微發炎,他不想吃消炎藥,於是找中醫師治療:

  1. 甲醫師見到局部膝蓋疼痛是因為局部氣血循環差,於是扎膝蓋週遭的穴位,促進局部循環以止痛。有效,但每次扎針後兩、三天又復發,無法根治,於是再找另一位中醫師。
  2. 乙醫師發現,患者膝蓋局部的氣血循環差是因為他肥胖,膝蓋承受過大的體重,於是還扎了減肥穴、開了減肥藥方,經過一陣子的調養,患者體重下降,膝蓋疼痛明顯減輕,但還是不定時會復發,且身體變得較無力,容易腹瀉,於是再找另一位中醫師。
  3. 丙醫師診斷發現,患者的脾功能差,營養雖吸收,但並未被身體充分利用,堆積在身體四處,成為濕、痰、脂肪,是之前肥胖之因;又經乙醫師連續使用瀉藥減肥,致脾、胃機能更差,連營養的吸收也不足,故體虛無力;又經觸診發現,患者膝腿內側的脾經經脈(見「何謂經絡、穴道?」一節)循行凹陷、質硬、按痛,更證明脾臟的虛損是患者肥胖、膝痛的主因,於是針&灸補了患者脾經穴位,又處方健脾胃藥令患者的脾胃機能恢復,始終未曾針刺患者的痛處。經過一陣子的調養,患者體態、體力恢復,明顯膝痛好轉,但過了一年又再度復發,於是又回去找丙醫師。
  4. 丙醫師一看,患者再度發福,這次是脾胃機能佳,營養太好,致體重過重,膝部負荷太大的痛,於是予以針、藥治療,更藉機教育患者要適度運動、節制慾望、知足才能常保健康、快樂的道理。
在上例中,由於膝部承受了人體極大部份的重量,且又為人體運動的重要樞紐,容易磨損、受傷,因此之故,當體內機能出狀況時,也容易反應在膝蓋,它是果、是受害者,不是原因,故也就不是丙醫師治療的對象。

又例如,一患者長期足跟痛,到骨科檢查,說是足跟肌筋膜勞損,給予類固醇及止痛藥,服藥痛止,停藥便復發。於是找丙醫師處理,經觸診發現,其人背部整片膀胱經的筋肉緊繃,足跟後的大筋也繃得很緊,只因為足跟在平時的負荷與活動量相當大,磨損亦較大,故最先反應疼痛不適。於是丙醫師利用針刺,放鬆其背部整片筋肉,不碰其足跟,其足跟後大筋也應聲而鬆弛,隨即試著行走時,痛只剩1、2成。

若肢體的疼痛是一時的外傷或長期過度使用所致,而非體內原因呢?此時患處必腫脹疼痛難忍或磨損嚴重,如何又去針刺它呢?我們還是不會直接針刺患處,而是先採遠處取穴、據中醫生理學取穴,目的在疏通患處的腫脹、降溫、退熱;或送氣血至磨損的患處,促進其代謝、激發傷處的自癒力。

然而,患處也並非都不可碰,患處的直接處理往往是在整體的調理、平衡完成之後,例如局部瘀阻仍明顯時,我們就會在局部針刺放血。就像處理土石流,上游的水土保持雖做好了,但先前的土石流遺留在河道中央的巨石並不會隨之消失,仍得費事去移除。而重點仍在於整體的調理,以絕後患,其次才是患處。

順便提到,同一位患者,每位中醫師的藥劑處方都不盡相同,其道理也相同,有的醫師的處方只治問題的下游,有的治中游,有的治上游,有的上中下游一起打理,所以效果的長短、能否根治也不盡相同。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